做知识付费5个月,感到了扑面而来的 “凉凉”

   2019-10-18 91运营0
核心提示:知识付费是15年初开始存在,16年下半年借助现象级产品“分答”,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的1个「新物种」,到今天4年的时间,行业里对它的判断整体处于“唱衰”的状态。而笔者从19年4月底进入知识付费这个风口已过,前景模糊的行业,5个月的时间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愈来

知识付费是15年初开始存在,16年下半年借助现象级产品“分答”,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的1个「新物种」,到今天4年的时间,行业里对它的判断整体处于“唱衰”的状态。

a334  做知识付费5个月,感到了扑面而来的 “凉凉”

 

而笔者从19年4月底进入知识付费这个风口已过,前景模糊的行业,5个月的时间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愈来愈清晰,在此希望和大家交换探讨。

首先,唱衰的不是这个行业,而是这个行业的「旧模式」。

 

从市场看:

头部集中度高,长尾玩家分散,竞争红海

知识付费全部市场范围在扩大,据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范围约为2.94亿人,而在2016、2017年分别为0.93亿、1.88亿。

艾瑞咨询在2018年3月推出的《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中预测,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范围约49亿元,在人材、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2020年将到达235亿。产业构成“腰型”结构,长尾市场占据40%营收份额。“小而美“模式将成为新小玩家入局突破口。

在200亿这个不大不小的产业范围里,行业玩家已有了清晰的生态站位:

a144  做知识付费5个月,感到了扑面而来的 “凉凉”

 

 

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以喜马拉雅、得到为代表的头部、腰部近10家公司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2017年各家年收入均过亿。其余的众多长尾参与者1起瓜分剩余市场份额,平均年收入预估在百万至千万不等,分1杯不大不小的羹。

2016年首届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上线,12月3日当天总销售额5088万,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平台销售额1.96亿,2018年123知识狂欢节销售4.35亿。

同时,用户范围的逐年增长,很大程度上由于新增用户范围(下沉市场)在扩大,从完课率、复购率、保存等指标看,全部市场的老用户范围(也许)是在萎缩的。

同时,由于行业缺少统1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标准,在1众长尾小玩家里,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很多玩家只是想借着知识付费的红利来收割1笔(内容低质、讲师山寨……),然后闪离,也并没有想做所谓长时间主义的研发投入。

所以身在知识付费长尾生态位的公司或个人,可能会常常堕入反复的自我矛盾:我该花时间打磨内容,还是差不多就推向市场?我该活用各种运营套路做好流量营销,还是经营好品牌和口碑?

 

从需求看:

知识付费大众非刚需,满足的是特定需求

已知,知识付费是媒体、出版、教育3个行业交叉诞生的行业。

我们来看看知识付费相较于其它3个行业的特点:

知识付费VS出版:相比于后者漫长内容生产流程和较高的生产门坎(1本书10万字起,且印刷本钱愈来愈高),前者的效力大大提升,故而可以满足用户对「新知识」、「新风口」的饥渴需求,对出版物产生了替换,但又没法完全替换(本来偏好实体出版受众有自己的消费习惯);

知识付费VS媒体:相较于媒体的碎片化、盈余过载式的报导,知识付费是更体系、框架的,故而可以满足1部份人对提纯降噪后的体系化内容的渴求;但如果只是「整理加工」而不是「组合创新」,付费如何PK过免费?

知识付费VS教育:教育的特点是重服务、高单价,那与此相对知识付费的优点可能就是轻服务、低客单价?

从价格看,线上知识付费产品的售价1般在200元以下,而线上教育产品通常价格区间较大,从几百块到几万元不等,

 

从学习内容看,知识付费是软知识,以信息获得和认证提升为目的,教育是硬知识,以能力提升和明确的结果导向(就业、解决问题等)为目的。

 

——软知识:书、经验、思惟方法、实用技能

——硬知识:技能资质、学科知识

从学习方式看,知识付费只管交付内容,不限定学习目标和时间,给学习者很大的自由度;

 

而教育本身的服务溢价也让它在售卖宣扬里常常会做1些学习效果的许诺,不只负责给到,而且还负责学到、得到,配合以督学、助教等服务模块;

 

这样对照之下,愿意选择知识付费产品而不是教育产品的人也许有以下1种或几种特点:

 

1,价格敏感型;

 

2,想提升认知,没有明确目的性;

 

3,自学能力、自律性强,但需要自由度的学习者;

可以看到,知识付费既可以弥补出版、媒体、教育的某1方便的缺憾,却又不能完全替换。

与此同时,音频这1媒介形态,成为知识付费飞速发展起来的助推器,但音频的特点,也限制了用户的使用处景:开车、跑步、通勤、做家务、临睡前等碎片化时间但环境又不喧闹的场景。

综上,知识付费融会了出版、媒体、教育3种行业的特点,有它独特的优势,构成了存在的必定性,并且这1新兴行业还会在很长1段时间存在和演变。但知识付费不是刚需,也不高频(买1门得到199元日更的专栏够听1年了),只能满足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的需求。

这也呼应了其市场发展现状——百亿级的市场范围,天花板低,(为数不多的)独角兽稳扎头部和腰部,长尾公司在1片红海中抢食分羹。

 

都在说转型,

知识+服务多是(但不唯1的)解决方案

经过了4年的摸索、验证,也许现在唱衰知识付费还为时尚早,但分拆市场、产品、用户(需求)等种种要素,你不能不承认,好像单就 「知识付费」来说是可能没有太多新兴机会了。

作为1个处于长尾生态位的从业者,你也会明显感知到从18年开始,同行们都在转型,都在给知识付费做加法。最明显的1个共鸣就是,做服务,强化教育属性。

以10点课堂与做效能管理的老师陈华伟、杨洋、高雁鹏合作的训练营为例,课程从2018年5月开始,双方分别合作了知识管理、知识内化、超级思考术等训练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月,大约有6万人参加了训练营。以99元最低客单价计算,600万收入已是1个让很多人羡慕的数字。

事实上行业里已有很多「知识付费」公司将自己的业务定性为「知识服务」了,知识(内容),服务2者缺1不可,且指向同1个教学目标:做到,从结果看,交付给用户的不单单是信息,而是能力。

借用36氪记者孟小白的文章《我不是想断言“知识付费”已死,但它确切已是上个时期的事情了》的1句话:

给到、知道、学到、得到,都是没用的,只有做到,才会产生信心;而知道越多、能做到的越少,反而更容易焦虑。

关于知识服务,行业里已有1些实践指向,还有1些是待实践的想法,我在本文第4部份对其做了1些简单归纳。

特别指出的1点是,传统的(无线上环节)线下教育培训虽也属于知识服务范畴,但因发展历史较久,场景和受众较为恒定,和近两年以线上为主要载体(线下为辅)的知识服务面临的具体问题也不1样,不在本次讨论的范畴以内。

 

知识付费当下、未来的可能性

4.1 组合产品策略,线上线下融会,商业模式上建立从C到B的商业闭环

a234  做知识付费5个月,感到了扑面而来的 “凉凉”

 

 

组合产品策略,C+B业务闭环

以3节课为例,完全免费的干货文章、限免课、直播课,用于引流和用户增长,以启蒙为主,几百到几千价格梯度不等的训练营用于吸引初、中、高阶的职场人士,用于面向C端转化盈利,同时线上+线下的企业内训业务,则是面向B端转化盈利。

完善的闭环背后,有哪些壁垒呢?

1,C端口碑:3节课在课程基础上附加的魔鬼训练营和助教服务,为其带来了界内的良好口碑,从而吸引了B端客户的关注和采购;

2,B端定制:如果说C真个线上课是卖产品思路,适用 「流量*转化率」的玩法,B端产品除卖产品,还在卖服务,卖解决方案,即如何从B端企业和员工的核心问题需求、场景、学习特点动身去定向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培训方案,这不但需要匹配需求的优秀导师、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有现场实行、跟踪、反馈的通盘的项目管理能力。

4.2 标准化、范围化服务方式探索,提高服务人效比

知识服务,拆分看,1半是知识(内容),1半是服务。行业内知识生产端已相对标准化了,且线上课程除直播课外,录播课能做到极低的边际本钱,但服务端还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人效低的问题。

服务通常来讲包括几大要素:

1,测评:水平测试;用户分级;

2,督学:跟进学习进度,作业完成;帮助学员克服学习惰性,通常由班主任角色履行;

3,辅导:课程答疑,作业批改,通常由助教、领教角色履行;

4,直播:强调的是实时互动、接近面对面的体验感;通常由主讲老师履行;

5、考试:学习效果检验;提供学习成果报告;

对相对传统的线下现场培训的重服务模式来讲,相比较而言,线上服务的标准化看起来会更容易1些。目前这些要素对应的都有了互联网效力工具,比如:督学层面用微信群、QQ群等群工具;作业有小打卡、鲸打卡等打卡工具;直播也有各种语音、视频工具;还有1体化的第3方教育SasS工具比如小鹅通、短书等。

但以上这些,单次服务都需要很多于2个人去落地,以现有的社群模式为例,完全依赖人肉驱动的模式,即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方式去落地服务。如何借助互联网工具,找到高边际效益的模式,实现内部人效的提升和范围化复制,也许能带来下1个增长点。

知识服务本质还是教育,教育这类影响人、改变人的生意,就必须在服务中有人的交互才有温度,完全摒弃人的参与,也许是不可能的,这也给服务的范围化制造了门坎。那在这个基础上,我能想到的几个:

1,服务产品尽量流程化,标准化,可延续性复用,提高单人服务能力和效力;比如1个500人的班级,最多只需要1个运营人员、1⑵个兼职助教(历史优秀学员就能够)就够了;

2,重复开班的课程,每期学员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有重合性,但微信群的信息流保存性不佳,有没有可能开发1个社区类产品或其它的在线文档,去沉淀1些内容;

3,督学这类事情,有没有可能用产品化、机制化的方式解决,每一个人配备1个专属机器人客服,去催促学习打卡;如果可以实现,作为督学角色的班主任可能不需要了;

4,1体化教学工具更迫切了。所有的服务环节都能整合进1个产品形态里,同时需要PC端和移动端能完善的适配,最少先摆脱微信群、第3方直播软件、石墨文档、问卷系统、word、excel多个学习场景切换的问题。

4.3 素人——名师,知识IP孵化,最大化老师的商业价值

教育通常是需要导师来增加课程背书的,导师的知名度是招生的重要利器。但知识付费对讲师名望要求没那末高,只要有在某1个领域成体系的知识积累,就能够来分享。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付费导师。

樊登读书发起了 「知识先生」活动,目的有两个:

1,孵化6⑴5名身价不菲的知识先生(具有1万以上忠实粉丝的知识达人)

2,帮助10万人因知识受益。

其实这也是引导市场和用户从关注导师,向关注优良内容转变。

平台起步阶段,需要靠导师影响力实现招生,当平台有了品牌和用户量以后,可以反过来去孵化自己的种子IP,虽然有难度,但变现方式、商业空间也被打开局限,不单单是卖货,可以衍伸至出版、影视、综艺、商业活动等等,从IP的源头切入跑通全部商业通路。目前除樊登读书,米未传媒、得到大学都做出了1些实践示范。

 

总结

本文盘点了知识付费面临的问题,如头部集中度高,长尾玩家分散,竞争红海;知识付费大众非刚需,满足的是特定需求等,认为行业开始向知识服务转型,但知识+服务多是(但不唯1的)解决方案。

同时结合市场现状,简单归纳了知识服务领域1些新的实践方向参考:组合产品策略,线上线下融会,商业模式上建立从C到B的商业闭环;标准化、范围化服务方式探索,提高服务人效比;素人——名师,知识IP孵化,最大化老师的商业价值。

总之,不管哪一种探索,品牌力都非常重要,真实的品牌力来自用户口碑,而不是砸钱做市场推行。别把用户当做傻子,别有收割心态!

做知识服务也好,做教育也好,真实的成绩感,1方面来自营收,更大的层面来自:帮助用户在反人性(直觉感性)的学习中,激起出人性中酷爱学习(理性)的1面,把自己作为1个实验品,感遭到用户1层层的改变,并和自己原本的理想和目标相向,2者相得益彰。

 
标签: 知识付费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社群运营的三个常用场景——以知识付费产品为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群不但是微信群,也不但是“群”这1单1形态。我理解的社群,以微信平台为例,是包括微信群、微信号、小程序、服务号和定阅号等多个工具的组合。我下面介绍的社群运营,也会用到这个工具箱里的多个策略。以知识付费类平台为例,1般会有引流
  • 知识付费,到底该买点啥?
    由于知识付费热潮的不断兴起、和在焦虑感的加持下,愈来愈多的人选择购买知识付费课程提升自己。但是在复杂多样的课程中,如何找到适合的课程有效提升自我呢。来看看笔者是怎样说的吧。先来看1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数据,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范围
    06-16 知识付费
  • 我体验了价值几千的知识付费课程,得到这4个感
    ———— / BEGIN / ————最近抱着好奇与经济实惠的心理,花50块钱买了1批实际价值几千元的课程(包括得到、少年得到、浑沌大学、樊登读书会等课程),其通过微信交易、百度网盘交付的情势。刚买完的那天中午,跟1同事聊起这事儿。他说:“这类方式虽然便
    11-14 知识付费
  • 如何运用项目管理思维,自律完成知识付费学习?
    01知识付费已成为我们在线学习重要方式,不管职场技能、生活兴趣,还是优良资讯等;因其轻量碎片化,实用等特点深受爱好。而职场人士,要拿出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学,就会面临着很多不肯定因素,比如:项目加急;新剧刷屏,不看心里就痒痒;乃至也面临中断1.2次
  • 知识电商的冰与火之歌:8000字带你读懂一个行业
    知识电商的冰与火之歌:8000字带你读懂一个行业
    《权利的游戏》(原著《冰与火之歌》系列)第7季就要开播了,真实的火拼与厮杀伴随着7大王国各方权势的终究角逐,大战1触即发!一样在知识付费战场,通过猫哥这1年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工作和学习,猫哥认为知识付费的探索阶段已基本结束,新的整合与战争行将开始
    07-25 知识付费
  • 知识付费,你的路在何方?
    知识付费,你的路在何方?
    导读:本文笔记侠糅合了创业邦执行总裁方军《知识电商分析:知识变现的本质与收费知识产品的未来》与笔记侠大华《火得一逼的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