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校情况调查:学业表现毫不逊色

   2021-02-21 中国教育资讯网0
核心提示:  在控制性别、高考分数等背景变量以后,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的挂科数、专业排名,和奖学金取得情况都与非第1代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家庭第1代大学生对所修专业的认同显著低于非第1代大学生,建议对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帮扶重点提早到高考志愿填报

  在控制性别、高考分数等背景变量以后,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的挂科数、专业排名,和奖学金取得情况都与非第1代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家庭第1代大学生对所修专业的认同显著低于非第1代大学生,建议对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帮扶重点提早到高考志愿填报阶段的专业选择。

  农村家庭第1代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各项能力提升都低于其余学生,帮扶工作还需对城乡生源予以辨别。

  ---------------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增长到2019年的51.6%,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从整体而言,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其父辈。这意味着愈来愈多的家庭培养出第1个大学生。根据国内已有研究,家庭第1代大学生(即父母学历均在高中及以下)在高校所占比例为46.8%到75%之间。他们不但承载着家庭跨代向上活动的希望,加强了高校学生构成的多元性与异质性,也体现了增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

  特别是2012年以来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行以后,这类政策倾斜增加了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升学机会,也反应出该群体的构成多为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是高等教育阶段扶贫攻坚工作的靶心指向。

  以往研究较多关注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的入口公平,但是该群体在入校以后的整体表现与延续成长不容忽视。在微观家庭文化氛围与宏观城乡社会经济的两重差异叠加上下,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如何?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是不是得到提升?对就读院校与所修专业能否认同?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学生群体(即父母接受太高等教育的非第1代大学生)相比有没有差异?

  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既能提供实证根据以便政策制定者与高校管理者设计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把高等教育的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也能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业、能力、态度等全面发展提供基于数据的改进思路和行动建议。

  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调查样本里约占3分之2

  笔者的研究数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9年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该调查约请在校本科生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完成电子问卷。从区域散布来看,前期的答题约请集中发至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长春和郑州这8个高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城市,后期根据回收情况追加了中西部高校。经过审核的有效问卷为4461份。

  这次调研样本的性别构成较为均衡,且在城乡散布和家庭背景方面具有全国代表性。农村生源(即户籍所在地行政区域为农村与乡镇的学生)在样本里占比之和为34.63%。从父母学历来看,双方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含中专)及以下的样本占比为67.25%。样本的年级散布也较为均衡,唯一大4占比略少。这是由于答题期间(5月至8月)正值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后。在学科散布上,工科的样本占比超过半数。在院校散布上,受邀答题的院校既包括25所“双1流”建设高校,也包括18所普通地方高校。参与答题的“双1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占到有效样本的6成以上。本研究的抽样设计在生源所在地和家庭背景散布上具有全国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双1流”建设高校非毕业班的工科生倾斜。

  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学业表现绝不逊色

  控制性别、年级等背景变量以后,研究显示,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业表现都与非第1代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学业表现包括学生自我报告的在校期间挂科数、按学习成绩在专业的排名和取得的奖学金级别这3项指标。换而言之,样本里3类学生群体——农村家庭第1代大学生、城市家庭第1代大学生和非第1代大学生,在本科期间挂科数、专业排名和奖学金取得情况的整体表现都不相上下。

  其他影响本科生学业表现的因素也值得关注。第1是高考成绩对本科学业表现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高考分数越高,学生本科期间的挂科数越少,专业排名越靠前,取得的奖学金级别也越高。第2是学科差异也不容忽视。相对文科而言,理工科学生的挂科数较多,这从侧面反应了不同学科在考核方式与考核难度上的差异。与文科的口头报告或书面论文相比,理工科通过解题或动手操作来考核学生的方式更加硬性。第3是院校差异体现在“1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原985高校为主),其本科生在挂科数与奖学金取得情况这两项指标上的表现,显著优于非“双1流”建设高校的学生。

  总之,父母学历等家庭背景可以通太高考分数、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业准备与志愿填报环节来间接影响本科生的学业表现,但在控制上述变量以后,家庭第1代大学生并未在学业表现这个维度上处于弱势。

  农村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8项能力提升偏低

  不管是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或实践操作,还是核心的沟通表达、信息素养、批评性思惟、问题解决,或未来计划,同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上述任何能力的比较上,来自城市的家庭第1代大学生与非第1代大学生差异其实不显著。但是,来自农村的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这8项能力上自我感知到的提升,要低于其余学生。

  而学科差异则需要针对不同的能力加以辨别。理工科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优于文科生;理科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的掌握也优于文科生;与文科相比,工科生的沟通表达与批评性思惟尚有提升空间。院校差异也值得关注:“1流大学”建设高校订学生能力提升的效应在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这两方面均显著;“1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专业能力培养上优于其他非“双1流”建设的高校,但二者在核心能力培养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笔者认为,这从侧面反应出“1流大学建设”高校在人材培养上“两手硬”,既重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显性教学,也不放松提升各种可迁移的核心能力,如沟通、计划等能力的隐性课程。

  另外,笔者分析,大学经历带来的能力提升,有可能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宏观城乡2元化背景,而非他们成长的微观家庭环境。城市家庭第1代大学生是不是更加善于应用学校提供的支持系统,例如导师、辅导员、社团等,来弥补家庭资源的不足?农村家庭第1代大学生是不是在自我评价并报告各方面的成长时更加守旧?这两类群体在求助行动、自我效能等各方面的差异需要进1步探讨。

  亟须加强家庭第1代大学生入校以后的专业认同

  专业推荐度反应了本科生在校期间对所在院系的认同度与归属感,这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侧面体现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源,家庭第1代大学生对所修专业的推荐度均显著低于非第1代大学生。这与之前文献的结论1致,高中阶段的升学及职业计划是家庭第1代大学生没法从家里取得的支持,这会致使他们难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自己足够了解或真正满意的专业。

  其他影响专业推荐度的背景变量也值得关注。1个例子是院校的整体氛围,就读于“1流大学”学校建设高校的本科生对所读院校与所修专业的推荐度“双高”;就读于“1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本科生在专业推荐度上却与非“双1流”建设高校并没有显著差距,这反应了增强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是“1流学科”建设高校尚需努力的1个方向。

  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打造全方位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社会应当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打造全方位支持网络。为此,笔者建议:

  第1,招生环节侧重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供指点。

  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因素(例如父母学历)对升学需求的觉醒与相干信息的收集,会产生大于经济因素(例如家庭收入)的影响。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升学及职业计划难以取得父母的直接指点与其他协助。特别在招生改革新举措出台较为频繁的时期背景下,未受太高等教育的父母更难以洞察政策走向、获得可靠信息并指点志愿填报。因此家庭第1代大学生可作为高校展开招生宣扬与答疑的重点对象。如果该群体在入校以后对最初专业选择不满意,高校还可密切关注并为其提供2次选择(转专业)、辅修、双学位、宽口径就业、跨专业考研等多路径支持。

  第2,加强农村生源的心理建设,让他们能够从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里汲取不断进取的气力。

  由于面临从中学到大学、从乡土到都市的两重过渡,来自农村的家庭第1代大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本研究表明在控制高考分数与其他背景变量以后,这类挑战并不是来自学业,而是该群体自我感知并报告的各种能力。这从侧面反应出对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进行理性且客观地自我评价,是农村生源亟须加强的心理建设。其关键在于学生与原生家庭之间拉扯与牵挂的张力。理想状态下双方能够达成和解,例如学生能够理性且客观地评价父母及其期待等,而非割裂或疏离。例如国内研究者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第1代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后发现,家庭在物资匮乏下仍然存在的希望,父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信心,用行动营建出来的相互关爱、务实严厉的父亲与仔细体贴的母亲这5点共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围绕农村家庭第1代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和家庭田野调查可作为下1个阶段的研究重点,这将有助于揭露该群体行动模式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

  第3,通过夏令营、宿舍安排等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打造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是个体没法选择的“先赋”条件,成年以后的升学、求职等1系列行动却可构成并影响“后致”的文化及社会资本。以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为例,这类影响既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应对态度,例如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也取决于高校营建的校园环境,例如是不是让大1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取得自信心与被接纳感。

  在高考以后的暑假为已被录取的“准大学生”开设夏令营是高校可尝试的举措之1。夏令营课程既能弥补家庭第1代大学生在外语、计算机、学术写作等知识上的短板,也有助于他们提早与老师见面或结识新同学,还可通过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等活动熟习所在的城市并感知艺术氛围。国内高校目前正式展开的此类夏令营较少,针对家庭第1代大学生特定需求的项目设计更少。

  另外一项举措是室友搭配的多元化与异质化。国内高校通常根据年级、专业等统1安排集体宿舍,大多数学生都住校且在4年里很少更换室友。室友之间的接触时间与互动频率远高于学生与教师、行政人员或其他同学的交换。因此在室友分配需斟酌城乡户籍、父母学历和其他背景因素的平衡。不能让宿舍成为1个高校管理的“盲区”,而要通过住宿安排来优化同伴效应,为家庭第1代大学生打造“从课堂到课外活动再到宿舍氛围”的全方位支持网络。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自《中国高教研究》,有删改。)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复旦大学:研究生复试原则上采用网络远程方式
      据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消息,复旦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考场规则21日公布,规则包括14条,其中提出,受疫情影响,复旦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原则上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效率与线下复试同等。参加复试的考生应提早浏览《网络远程复试考生
    03-24 复旦大学
  • 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启动 七省份公布高考改革实
      (记者温璐、李依环)近日,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分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第4批高考综合改革已正式启动。  据了解,第4批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1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到2024年时落地。新高
    09-17 高考改革
  • 面对未来 大学新生要做好多重转变
      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开学,1批青春高昂的面孔走入大学校园。在这里,他们将要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全新的美好世界。  全新,也意味着转变。因此,大学新生理应认清当前发展态势,掌控未来发展方向,提早做出各种应对和转变。  从知识
    09-07 大学新生
  • 告别应付式刷课 大学网课怎么上
      “付费刷课”“宁刷不上”……如今,针对大学生上网课的讨论愈来愈多。在1些大学生“应付式刷课”的背后,是很多时间冗杂、内容乏味、考核死板的“低质网课”横行校园,很多大学教师和专业人士也在讨论、反思大学中的网络课程究竟出了甚么问题。  网课
    08-31 大学网课
  • 广东夏季高考录取结束 共录取46万人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消息,广东省2021年夏季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于7月8日开始,经过提早批、本科、专科批次的录取,至8月14日顺利结束。  据悉,全省共有46.05万名考生被各类普通高校录取,其中本科录取31.18万人,专科录取14.87万人。据了解,今
    08-16 高考录取
  • 新疆塔里木大学:到最需要的地方开展科技帮扶
      在新疆塔里木大学遇见张锐老师时,正遇上她开车出校门。她要赶往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1个村落,对农民核桃树种植进行技术辅导。  新疆塔里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高山介绍,学校众多老师放弃休息时间,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里。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党委结合
  • 师范专业录取分数走高 教师职业是真热还是虚火
      上周,有广东省媒体报导,该省提早批本科院校录取工作结束,共录取10287人。其中,教师专项计划录取1600人,卫生专项计划录取1122人。从投档分数上看,公费师范生专业大受欢迎。从第1次投档情况来看,普遍出现投档最低排位较去年提高的现象。  中青报·
    07-26 师范专业
  • 大学生就业要增强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近日,清华硕士毕业卖保险、中传硕士当房产中介的报导引发了社会关注,也引发了舆论对名牌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及其背后反应的就业价值观的讨论。  自由择业既是我国劳动法赋予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
    07-16 职业规划
  • 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劳伦斯报告厅参加了毕业典礼
    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劳伦斯报告厅参
      炎炎夏日,又到了作别的季节。在本周末,宁波诺丁汉大学2021届毕业仪式如期举行。理工学院的7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在7月11日下午在劳伦斯报告厅参加了毕业仪式,而未能在线下参加毕业仪式的学生和家长们,也通过线上的直播,分享了学生们的快乐
  • 轻松又挣钱的专业存在吗?
      近日,让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在招生行将结束时有感而发、写给家长和考生的1段文字迅速出圈,有人为其中的理性分析点赞,也有人质疑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管专业冷热,奋斗才能成绩强国1代。”近日,邓红兵教
    07-13 专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