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融通,方得始终-高中议论文800字

   2022-09-21 家长帮0
核心提示:项羽四面楚歌,怆然涕下;刘邦一统天下,击筑高歌。败,固然可悲;胜,固然可喜,但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失败可能反会砥砺品性,化悲痛为力量;而成功者往往“所之既倦”,因斗志全无而致下一轮失败。故曰,胜亦何欢,败亦何忧,胜败融通,方得始终。所谓胜败融

项羽四面楚歌,怆然涕下;刘邦一统天下,击筑高歌。败,固然可悲;胜,固然可喜,但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失败可能反会砥砺品性,化悲痛为力量;而成功者往往“所之既倦”,因斗志全无而致下一轮失败。故曰,胜亦何欢,败亦何忧,胜败融通,方得始终。

所谓胜败融通,有别于相对主义不变论,是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冷静思索和理智分析,换言之,是以发展的眼光面对胜败,建构全新的精神路标。

史铁生曾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取,而在于向内的建立。”胜败原因的内在寻觅和背后的发展思考,正是生命极具意义之所在。大获全胜的刘邦在踌躇满志中依然不骄不躁,寻求守四方的“猛士”,使得生命的意义不是止步于具体的战役和一统天下的瞬间,而是在能泽被大汉四百年的基业。若以孤立静止的心态面对成败,自然如同项羽般一蹶不振,发出“奈若何”的如斯悲叹。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困境,多少人唏嘘“卷土重来未可知”,遑论胜者盛况岂能好景常驻好花常开?

不可否认,胜败相融,不以胜喜,不以败悲,有其消极的一面——忘却失败可耻,可能沦为没心没肺;未能享受成功愉悦,似乎丧失生活乐趣。但若无冲突后的深思,何谈超越、共鉴和成功?台湾诗人余光中曾感慨:“只有灵魂亮着,屹立于回忆的海啸。”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回忆反刍,才是灵魂之灯经久不灭的动力。古有苏格拉底坦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换得了雅典人对民主政治的深思;今有“中国梦”对历史上的饱受蹂躏践踏大声说不,谋求平等的话语权昂首前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方是相融之要义。

而观之当下,这个现代社会似乎充斥着丰富得超过有用的商品、新奇得等于屠杀的美味、舒适得近似残废的生活……以融通的态势思考全局的坚毅,似乎也在时代的消磨下渐渐消逝。受挫后的萎靡消沉、略有进步后的沾沾自喜不断抬头,如鸦片般腐蚀斗志,重塑坚持胜败融通的舆论生态,治愈时代的精神症候,或许势在必行。

有人恐有困惑:“以发展的眼光坚持胜败融通”意味着将一味地追求发展和胜利作为人生第一大义吗?此言差矣!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返;李广不愿以久经沙场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小吏,横刀自刎。他们虽都以失败的结局终结其生命,但却因恰当审时度势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和人们思想上的高山仰止。有些败局,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胜败融通,可利于不败之地。

 
标签: 胜败 文明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赤膊上阵 三年级读书笔记作文100字
    赤膊上阵 三年级读书笔记作文100字
    东汉末年,凉州马超为报父仇,攻打曹操。他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展开激*战。打了一百多回合,不见胜败。许褚跑回去卸了盔甲,赤膊骑马来战马超。后来两军混*战才各自收兵。马超回营后说:“我还没见过许袾这样不要命的武将。”
    11-03 胜败战马
  • 上天给我的礼物
    上天给我的礼物
    上天给我的礼物从我出生开始,上天就给了我许多礼物,比如温柔的母爱,严厉的父爱等等,但我写的不是这些,而是朴实无华奶奶的爱。冬日里的阳光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去仙洞山转山,可刚走到一半时,忽然变了天,(当时是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可这时刚刚走到
    03-12 奶奶胜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