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者 历史人物作文700字

   2021-04-14 作文学习网0
核心提示:何谓行路者?行路者是登千山、尝百草的李时珍;行路者是游四方、立万言的顾炎武;行路者是涉沙洲、闯天竺的唐玄奘。正因为他们的行路万里,才有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传世,才有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才有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不尝百草

行路者   历史人物作文700字

何谓行路者?行路者是登千山、尝百草的李时珍;行路者是游四方、立万言的顾炎武;行路者是涉沙洲、闯天竺的唐玄奘。正因为他们的行路万里,才有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传世,才有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才有了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不尝百草,何知药性?不观民生,何知疾苦?不经劫难,何悟佛理?正如古语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归浅显,只有自己亲身阅历才能获得更加厚重的知识。

古人素来看重阅历所获得的知识。男子弱冠之后常要外出游历,以此获得更多的学识和社会阅历。文人雅士常交游广阔,游历四方。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外出游学,可见历练的重要性。

也因古代注重实践之风,使中国古代科技往往具有实用性,是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发明出来的。战国时期的鲁班,在一次上山时,偶然被一种野草划破了皮肤。他惊诧于野草的锋利的同时,也发明了一种与野草外观相似的工具——镰刀。这便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实践的运用。

实践之风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便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求学方法。王守仁等心学的思想家主张从本心去推究天理,但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终究是不科学的。清朝的光绪皇帝实有仁君之风,他关心民生疾苦,想如书上所写的康熙帝那样有文治武功。但最后《苏报》刊登公然指责光绪的言论:“载湉小儿,不辨菽麦。”这便是因为光绪帝长于深宫,不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无法深刻体会社会变革前夕的动荡不安。因此他成不了孙中山,无法挽救日益衰亡的清朝,只能在瀛台含恨而终。或许直到那一刻,他才能去看一看自己曾经统治的江山。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他是一位行路者,他就能摆脱这种帝王的悲哀。这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完成了历史的突围”。中国历史上,多少高官身居庙堂却一心为私,尸位素餐而恬不知耻。反而贬谪之人多是忧国忧民,造福一方。这大概也是一种行路者在阅历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行路难,在艰难中浴火,在浴火中焚烧,在焚烧中重生!合上书,带上心灵去出行……

 
标签: 光绪 李时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颐和园-导游词作文550字
    大家好!我是颐和园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文导游。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郊,原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颐和园历史非常悠久,它前身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860年被英国联军焚毁,光绪十年至二十九年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90年颐和园又遭了八国联
  • 解说太和殿-写景作文800字
    大家看,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太和门了。可以看到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威武的铜狮子守卫着。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门其实是清朝光绪十五年时重修的。这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在光绪十四年末,因为火灾太和门被完全烧毁。但是转年的正日二十六日,也就是
    02-21 太和光绪
  • 太和门-写景作文350字
    在故宫里有一座太和门。这多么雄伟啊!只可惜,现在的太和门是光绪十五年重修的,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多因贞度门值夜班的护军把旧洋油灯挂在贞度门东山墙后桥柱上导致油灯烧着箱子,导致着火,但一个月后,就是光绪帝大婚的吉白了,修复肯定来不及,便请来市面
    12-21 光绪太和
  • 潮扇-优秀状物作文250字
    潮扇-优秀状物作文250字
    潮扇是清朝时故宫皇扇,源自德阳,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潮扇是现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几乎人人都想拥有的名扇,外表像个反着的葫芦,在古代寓意着“福禄”,所以古代拥有这把扇子的人认为它能给使用者带来福气和官运。一把好的潮扇有四个显著特点,即“
    08-25 扇子光绪
  • 《走向共和》观后感1000字
    《走向共和》观后感1000字
      【篇一:走向共和观后感】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概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