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讨论中梳理知识

   2017-06-04 幼儿学习0
核心提示:目睹了蚕宝宝慢慢长大,继而开始吐丝结茧,孩子们觉得很新奇。同时,期盼着蚕宝宝早些破茧而出,一睹蚕宝宝的新形象——蚕蛾的芳容。在一小段漫长的等待后,孩子们终于见到了第一只蚕蛾的出现。大家奔走相告,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孩子围观在蚕蛾的身边。好奇好
目睹了蚕宝宝慢慢长大,继而开始吐丝结茧,孩子们觉得很新奇。同时,期盼着蚕宝宝早些破茧而出,一睹蚕宝宝的新形象——蚕蛾的芳容。在一小段漫长的等待后,孩子们终于见到了第一只蚕蛾的出现。大家奔走相告,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孩子围观在蚕蛾的身边。

好奇好问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大家边观看蚕蛾的举动,边展开了议论:

幼儿A:“看,蚕茧上有个洞,这是蚕蛾出来时咬的吗?”

幼儿B:“肯定是的,蚕蛾就长这个样啊?它还会不会再长大,会不会变成蝴蝶呢?”

幼儿A:“蚕蛾不会变蝴蝶的,毛毛虫才会变蝴蝶呢?”

幼儿C:“那蚕蛾还会变成蚕宝宝吗?”

孩子们一片茫然,无人解答,他们用询问的眼神看着我,期盼着老师能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没有直接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同样用疑惑引发着大家进一步的思索。

老师:“是啊,蚕蛾还能变成蚕宝宝吗?是直接变成蚕宝宝,还是会生出蚕宝宝来呢?”

幼儿D:“我知道,我知道,蚕蛾妈妈会生宝宝的,就像我们的妈妈也会生孩子一样。”

幼儿C:“我也知道的,要有男的蚕蛾,还要有女的蚕蛾,才能生蚕宝宝的。”

大家有些疑惑的看着幼儿C,幼儿C忙解释说:“我们有爸爸妈妈,那蚕宝宝当然也要有爸爸妈妈啊。现在只有一只蚕蛾,也不知道它是男的还是女的,它肯定还不能生蚕宝宝吧。”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似乎都接受了幼儿C的解释。于是,我开始打破了沉静。

老师:“那蚕蛾妈妈生出来的就是会吃桑叶的蚕宝宝吗?”

幼儿E思索了一会儿,有所觉悟地回答:“蚕蛾妈妈生出来的不是蚕宝宝,我家养了麻雀,我看见麻雀妈妈会生蛋的,然后小鸟才从蛋里钻出来。”

幼儿F:“不对不对,蚕蛾妈妈生的不是蛋,那是子,好像还是黑黑的呢。”(幼儿F有所启发)。

老师:“你说的真好,不过那黑黑的东西好像叫卵吧。”(大家一致附和说那是蚕蛾妈妈产的卵)

幼儿A:“那卵里有蚕宝宝吗?蚕宝宝什么时候再出来呢?”

幼儿C:“我们是在春天的时候养的蚕宝宝,可能到明年的春天蚕宝宝还会从卵中出来的吧。”

老师:“小朋友们说的是不是都是真的呢,让我们继续用眼睛耐心地、仔细地观察蚕蛾的一举一动吧,说不定答案就在藏里面哦。”孩子们比划着OK的手势,寓意着大家会耐心等待答案的。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同伴的不同看法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讨论”同时还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伴间内在的相似之处得以被发现,有助于归纳概括出新的一致认识;同伴间的互相质疑和矛盾之处会引发新的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作为教师,应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接纳和尊重幼儿不同的意见,引导幼儿关注到一致和不一致的观点,以引起幼儿的深入思考和概括。“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标签: 蚕蛾 蚕宝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