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和秋叶听后感

   2016-09-23 幼儿学习0
核心提示:昨天听了“大风与秋叶”的活动,听下来后想把我自己同组内成员的一些感受与想法谈一谈。首先老师把图片拿出来后就直接问孩子们“有没有看过图片?图片上有什么?树叶怎么样了?”一连串的问题下来,也没具体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教师就直接自己念了几遍歌词,让
昨天听了“大风与秋叶”的活动,听下来后想把我自己同组内成员的一些感受与想法谈一谈。

首先老师把图片拿出来后就直接问孩子们“有没有看过图片?图片上有什么?树叶怎么样了?”一连串的问题下来,也没具体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教师就直接自己念了几遍歌词,让孩子们跟念(课前已教会孩子念歌词)。我觉得那个开头,让我们感觉没有一个过渡很突然的就进入了主题,还有教师的语速偏快,跟她交流后得知,因为图片与儿歌已经让孩子们熟悉过了,所以不想再多做交流了。接下来就是教师清唱一遍歌曲、欣赏磁带唱的歌曲、教师弹琴孩子们跟着学唱、再一起清唱、再跟琴唱、再站起来边唱边自由做动作、分男女到前面来做动作。如果是将学会歌曲是重点的话,就不应该在事前教会孩子歌词,所以这一部分不应该是活动的重点部分,这里感觉学会唱歌成为了活动的重点了,唱的次数太多了,而且就是不停的唱,形式较为单一。活动的第三个部分就是进行“大风和秋叶”游戏了,先请幼儿听教师在钢琴上刮奏模拟出的“风声”,节奏由强烈转为轻柔至停下,不愧是弹琴的高手,在钢琴上刮奏出的声音节奏非常鲜明,然后引导孩子说说不同的风声小树叶的表现会是怎么样,少数孩子说了,教师很快的予以了总结。要进行游戏了,教师自己先示范进行游戏一次,并规定好先是边唱边跳,听到风来了做树叶飘动的动作,风停了马上要做一个造型。接着请四个孩子上前做一遍,孩子们在前面显的有些不知所措,不应该怎么做了,教师马上去引导,当风来了,要求做小树叶飘动的动作了,由于孩子们手里都拿着一片树叶,所以都使劲的甩着手中的树叶,而忘记了自己是一片小树叶,应该摆动自己的身体,风停了,造型不知道该这样摆,老师就不停的指导孩子们摆一个造型。我想“造型”这两个字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可能不懂不理解,所以不管老师嘴巴里不停的说“造型、造型……”大部分孩子都没能反应过来。可能说“风停了,我们来做一个动作吧”孩子们能更为理解。最后将全班孩子分为一半一半分别游戏了两次左右。当在前面游戏时,孩子的人数增加了,气氛就显的比较活跃了起来。整个活动历时二十九分钟,有点接近于大班孩子的活动时间,感觉长了点。总体感觉教师说的太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幼儿,缺乏引导与启发,幼儿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每次活动并不在于老师教孩子学会了什么,而应该是在活动中孩子自己去想象、去创造了什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样老师减轻了言传身教、滔滔不绝唱独角戏的负担,孩子更是从中得到了锤炼,发展了各种能力。从活动的整个环节设计来看,不是很连贯,感觉是一段一段的,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连接线,针对小班孩子来说,缺乏游戏与趣味性。欢欣马上就想到了说最好能以大树妈妈带领树叶宝宝去玩的一个情境来贯穿整个活动,效果将会大不一样。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交流、群策群力中,第二次的活动将会变的精彩,大家期待中!!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