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德资本 · 梁宁:我在腾讯学到的两堂产品课

   2016-12-11 0
核心提示:我提供的到底是什么服务?这个服务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我有能力控制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并保证输出品质吗? 本文系投资人说(微信ID:touzirenshuo)授权 i黑马 发布。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往往都会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而他们都有一个共性——

辰德资本 · 梁宁:我在腾讯学到的两堂产品课

我提供的到底是什么服务?这个服务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我有能力控制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并保证输出品质吗?

本文系投资人说(微信ID:touzirenshuo)授权 i黑马 发布。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往往都会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而他们都有一个共性—— 好琢磨事情,对产品的细节都非常在意。 王珂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产品经理型 的创始人,作为一名技术宅男,他思考的是用户每天都在手机上做些什么,用户一般在手机上买东西翻到第几页就不想往下翻了......或许,正是因为他对业务深度专研的态度,有人评价道,“王珂,是我见过的对移动电商理解最深入的人之一。”

在这里分享王珂先生一篇创业经验的总结。文中,王珂先生几近完整呈现了自己创业的路线图,涉及找需求、做产品、谈融资、招兵买马等创业的关键环节。他对这些问题的透彻思考,值得你花时间看一看。

1

「喂饱」用户的三个 方法

最近,我看到有创业者开始为自己的用户增长缓慢而发愁。

实际上,如果将自己的产品当成精心为用户烹调的牛排,用户吃一口就放下了餐具。这是火候的问题吗?是调料问题吗?还是摆盘装饰的问题?......也许都不是,这个时候你更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现在用户是否正处于饥饿的状态

那饥饿状态的用户又是什么样子呢?

举两个例子,空气净化器,市场上有数百个品牌,也有一堆媒体搞过一些测评,但只要遇到雾霾时期,所有品牌净化器全部脱销,这就是饥饿用户的样子;还有,陌陌上线一个月,就有10万用户,三年用户便过亿了,这也是饥饿用户的样子。

那如何「喂饱」饥饿用户,迎来用户的快速爆发呢?我有三个从腾讯公司学到的方法想跟你分享:

第一个方法:一定要做「足」,单点突破;

2011年,我第一次见张颖,给他看旅人网旅游顾问的产品,他第一眼的评价是:“概念是对的,但是做得太「薄」。”的确,试想当你非常饿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是希望别人给你一大碗热腾腾的牛肉面,还是一小块精美的糖果。

再比如,之前我看了一个做女性穿搭的项目。当时,感觉概念是不错的,但是一整套穿搭方案包括了7、8种从衣服到鞋的物品,但这个平台上只有1、2种有售。我问创始人为何不专注做方案与达人,然后将链接导入淘宝。最后,她讲了一堆之所以不这样做的理由。其实,试想一个用户,根本没有机会问她与听她解释的理由,用户只是觉得这里「吃不饱」,就需要换个地方。

因此,或许你看到大量其实有需求的产品,却看不到有明显的用户增长,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做「足」。

第二个方法:「核心动线」要重投入,要快、要流畅;

当年腾讯的金牌产品经理顾思斌(Teddy)来北京,入住他以前住过的酒店。晚上我们一起吃饭,他随口说起,这家酒店一定是换了管理公司。因为从进入房间开始,他「核心动线」上的所有体验都降低了品质:拖鞋的底薄了一毫米,牙膏换了品牌……作为一个把一切作为产品体验,并实时记录自己感受的产品经理,Teddy总结说, 在「核心动线」上节省成本,其实是逼走用户

互联网产品「核心动线」上需要重点投入的就是打开速度要快。为了这个「快」字,腾讯、优酷们投了多少真金白银不必问。你看一下,凡是有蔡文胜参与的互联网产品,不论其品相如何,每个产品的打开速度,几乎都高于同类网站。「快就是爽」,这是暗战,也是绝技。

还是这句话,作为饥饿的用户,没有机会听你解释公司的战略与苦衷。用户只是觉得这里要等好久,应该换个地方。更糟糕的是,目前大量创业者都没有「动线设计」。

你想进餐厅吃碗面,一打开他的应用,感觉进了后厨,满屏都是原材料和半成品。这种感觉,用户都是看一眼,然后默默离开——这里是有很多食材,可是用户更想吃现成的啊……这些创业者连前厅该摆什么都没想好,更别说用户服务的流程。

第三个方法:重视特性。

还是以吃饭比喻,如果你点一份牛排,服务员给你端上来的是一个大白盘子,中间放着一块干干净净的牛排。餐厅没错,你点了牛排他给你上了一份牛排。但是不是觉得真没好感,真不舒服。

有的创业者说,我们第一版就是上核心功能。那问题来了,没那么「饿」的用户,为何要接受这么粗糙的东西。谈特性可以写一大篇,而用户「饿」与「不饿」是关键。 如果你能集中资源做足体验,核心动线清晰且快,还能有些令人愉快的小特性,那就极有可能成为一款爆品

2

显性特征与隐形特征

腾讯善于做产品,世人皆知。 但其实在腾讯内部,很少提「产品」和「功能」,内部主要谈「服务」和「特性」,考虑的是我要提供一个服务,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

以一台ATM机为例,我从三个问题展开产品讨论。

第一个问题:ATM机提供什么服务?

ATM机的核心服务:取现金。

第二个问题:一台ATM机的设计,有哪些特性?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菜鸟级的产品经理,顿时显出了原形。

菜鸟级的产品经理会用一副深刻观察与思考之后的专业态度来回答:ATM机的前端界面,是公司形象,还有操作提醒;而实际上,这当中还有很多小问题需要思考,比如:从第一次操作,到提取钞票,整个过程需要几步达成?操作提醒放在哪个环节出现?选择声音提醒还是字幕提醒?先取卡,还是先取钞?……

这些特性,叫显性特性。

ATM机,还有一个关键特性——隐形特性。

比如,一台ATM机里要放20万现金,如果一个银行提供100台ATM机,那么他要把2000万现金放在外面。所以,看似ATM机分流了银行的营业压力,提升了品牌曝光,同时也分流了公司的核心资源。

因此,如何统计同步数据,支持决策,让ATM机发挥战略价值,同时不让资金过多闲置,是一台ATM机设计的隐形特性。

第三个问题:一台ATM机,服务的全流程是什么?

作为一个用户体会到的一台ATM机的服务是:查卡,输密码,输金额,取钞,打印凭条,退卡。如果有问题,拨打服务热线。作为一个ATM机的服务提供者,为了让用户持续稳定的获得上述简单的服务,日常操作性的服务流程包括:

现金管理:保证ATM机里随时有钱。包括了数据、现金出库、运送等复杂流程。

硬件管理:电源工作正常,打印机工作正常,打印机的纸、油墨耗材正常…

客服管理:遇到客户问题或者投诉的处理全流程。

这时,回到更重要的问题:战略问题。

银行为什么要提供ATM机的服务?第一是为了分流营业网点的取现压力;第二是更多的品牌曝光机会。因此,每一台ATM机,对银行这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必须具备战略价值。

这就是数据统计的运营意义,不单纯是让管理运营的人知道,某台机器没钱了,再不补现金进去,客户要投诉了,还要让管理运营的人了解,这个服务点的设置,是否有足够的客流,是否达到了公司的战略要求,是该增加服务,还是裁撤这个网点。

因此,我觉得像空气一样简单流畅的ATM机,正常运转的背后,有7个以上岗位,在保证它的持续稳定服务。如果以每次取款2元收入计,一台ATM机的总体成本回收期大约是10年。

过分强调显性特性的人,是不太适合去创业的。过去,我最怕的就是听谁说,我们要改版了,新版哪天……显性特性很重要,但是显性特性救不了你。 把核心资源与时间,放在一次次优化显性特性上,基本上是互联网初级创业者的狂热症

3

服务用户

有些产品经理型的创业者,往往觉得自己是乔布斯的传人,会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来设计一个产品该是什么样子。 而在腾讯内部,大家只谈服务,放下自己,研究服务对象。实际上,服务就是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中心,定义所做的一切

马化腾说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要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的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此外,马化腾还强调,产品经理不能为了自尊心而战。

腾讯系的所有产品经理的视角,基本全部是「用户的使用视角是这样的」、「用户的使用场景是这样的」、「这个时候,用户的痛点是.....」。而有一些菜鸟级的产品经理,他们会有这样的视角「我认为」、「我觉得」,用一个华丽的知识体系来支撑他们闭门造车,对整体服务流程没概念。

菜鸟级的产品经理,往往认为自己做一个东东,丢到互联网上,奇迹就会发生。所以,他们对一个产品的终极设想,是版本开发完毕后上线的一瞬间,就如同天真的小白少女,对爱情的终极设想就是穿上婚纱走向王子。

而经过腾讯系统训练的产品经理,非常清楚,第一个版本丢到互联网上,等待他们的只是未来无尽的服务,一个循环优化的开始:

数据反馈,优化特性,优化服务;

数据反馈,优化特性,优化服务;

数据反馈,优化特性,优化服务;

……

所以,创业者要自问再自问:

我提供的到底是什么服务?这个服务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

我有能力控制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并保证输出品质吗?

我拥有提供这个服务的核心能力,并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吗?

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清晰后,才能知道,这个团队的核心能力是完备的,还是有缺失?还是有重要缺失?相反,有些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就是把网站搭起来便以为结束了。

就如同我前面所说的,ATM机提供服务的核心能力是钱,持续有现钞,才能维持基本面。而那些只是搭个网站的创业团队,就只是做了个ATM机的空壳子,根本提供不了ATM机的服务。

有些创业者会想,我先将这个架子搭起来,然后等我拿到钱了再不断优化,引入强大的资源,进而就可以为用户服务了。面对这样天真的创业者,我默默想:您这是过着二次童年,憧憬着一个童话故事。实际上,这里是互联网的成熟时代,是成熟猎人间的厮杀。

 
标签: 腾讯 创业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万字攻略,详解腾讯面试
    万字攻略,详解腾讯面试
    本文一万字,以非腾讯在职人的身份,来聊腾讯面试的流程、攻略和建议,但愿能助有缘人。标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多数面试腾讯的人而言,都有参考价值,看完本文之后,必有所得。退一步来讲,即便是准备面试其他公司,也有很多问题是相通的,亦可借鉴,有所广益
  • 前字节/腾讯PM:做了5年面试官,一文讲透99.9%的人是怎么被淘汰的
    前字节/腾讯PM:做了5年面试官,一文讲透99.9%
    金三银四,大家找工作的高峰期,今天早上我刚面试完从我毕业工作后,当面试官后面的第300人(从我工作第二年,在腾讯第一次面实习生开始,我就有简单记录每一次面试,今天突然发现,第300个了。正好最近很多人在约我咨询跳槽、面试的事情,索性写一篇汇总文章
  • 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百度……薪资职级大比拼
    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百度……薪资职
    互联网大厂薪资高,没想到这么高今天,就为大家揭秘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百度等十家互联网大厂的薪资职级,看完他们的收入待遇,再看看自己的,感觉要裂开——阿里巴巴阿里有两套人才体系,一套是P序列的专家路线,另一套是M序列的管理路线。校招是
    03-15 薪资
  • 从宝洁到腾讯:我的职场转型四部曲
    据说,每10个职场人,就有9个想过要不要转行。那么问题来了:工作了几年的职场人,该如何成功转行呢?距离2013年在宝洁实习的那个夏天,到今年,我的职场生涯都快七年了。如果说这七年里,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那就是 “拥抱变化”。我的工作经历其实很简单,在
  • 鹅厂的员工,是怎么做晋升答辩的?
    每一年的3月,对鹅厂人来讲,都是1次大考;这时候候进行的升级答辩,关系到职级评定和收入增长。不同的岗位,比如设计、产品,都有不同的答辩通道和升级标准。今天就来讲说我的鹅厂答辩故事:升级面试怎样写?现场汇报怎样准备?如何提高成功率?1、升级就是
  • 从腾讯产品面试题,到微视的三大不足
    昨天在我的知识星球里有个同学发问,她参加腾讯的产品经理秋招,有1道产品面试题想了解下我的观点。题目主旨大概是这样的:在微信里加入1个功能,帮助微视推行。看到题目,我直接就想到了前段时间微视的各种操作。在 QQ 里新增入口,在微信朋友圈增加限时推行
  • 一张抖音截图,看你能不能进腾讯
    这是腾讯新闻5月份的真实面试题,看你能不能过关:请根据下面这张截图,完成后续问题:1. 查失事发地点、时间和航班号。2. 简述查询进程。3. 给事件写1个标题+导语,140字之内。备注:不允许查看媒体相干报导,也不要从视频下的评论中找直接答案。请问这道题
    09-04 抖音腾讯
  • 快手突围,腾讯悔棋
    2019年,以“慢公司”著称的快手开始加速狂奔,从冲刺3亿DAU的K3战役,到不断爬升的营收目标,都在宣示着快手的压力。俗语有曰:“生于拉新,死于保存。”短视频的增长红利已趋近结束,触达天花板的那1刻,就是存量战争正式打响的号角,谁具有更多的DAU,谁就
  • 腾讯视频 PUSH 功能与策略竞品分析、数据体系、
    1、腾讯视频PUSH功能与策略竞品分析(与知乎、新浪微博对照)1.1 基本信息当前版本:知乎V6.1.0、微博V9.6.2、腾讯视频V7.1.8使用环境:IOS 12.21.2 竞品分析1:「推送」功能1.2.1 知乎「推送」功能知乎推送功能结构图(1) 细致化的推送设置知乎的「推送」功
  • “我在腾讯工作6年,月薪平均7万的工作让我收获
    腾讯上个月发布了19年Q1财报。里面有数听说腾讯当下有5.46万雇员,总薪酬本钱116.16亿元。结果却变成了全网都在说,“2019年第1季度,腾讯员工平均月薪7.09万元”。这类用总数除以人数的”平均”算法,被很多腾讯在职员工笑称“被平均了”。企业的人力本钱,
    07-06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