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2016-10-16 幼儿学习0
形式,父母来帮助幼儿理解打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会引起小朋友的疏远,并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人际表达方式。

  3.切忌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

  镜头二:因喜爱模仿引起的攻击性行为

  前一段时间,电视中热播“射雕英雄传”,5岁的小强被深深吸引,每晚必看,还不停模仿其中的武打动作,并在父母和小朋友身上实践,你一不留神,他就一个“降龙十八掌”打了过来。于是不断有小朋友的父母来家里告状,而他自己身上也是伤痕累累。

  攻击行为来自于对影视中英雄人物的喜爱

  受音响效果,人物形象以及自身兴趣的影响,大部分幼儿非常喜爱电视中“非常厉害”的人物,并积极的去模仿他们,以他们自居。在自居的时候,幼儿只在意自己的言行和影视中的一样“厉害”,而不会考虑这种“厉害”对他人的影响,结果就在无意之间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这种因为对影视人物喜爱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冷处理。对幼儿的表演不要给予关注,使幼儿缺乏重复的动机。

  2.筛选节目。父母应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性影视节目。如果幼儿对一般的影视中的某些情节感兴趣,父母可以给他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3.转移注意。通过进行球类、棋类活动,绘画,音乐等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陶冶幼儿性情。

  镜头三:因渴求爱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

  小华今年四岁,是个乖巧听话的幼儿,父母工作忙,每天早上把他送到幼儿园,晚上接回来,他总是自己看看书,写写字,玩一玩,吃过饭后就自己洗漱,上床睡觉了,父母感到很自豪,小华从不需要他们操心。但是,最近,小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生气,摔东西,又哭又闹,每每这时,父母就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好好安慰一番,直到他静下来为止,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频繁而严重。为什么呢?

  攻击行为来自于对父母爱的渴求

  由于小华一贯的乖巧听话,父母对他很放心,也就少了许多关注,通过“偶然”生气、摔东西,小华“意外”的获得了父母的关注,父母拥抱,安慰的行为强化了小华的攻击行为,渐渐的,他就“习得”了这一行为方式,认为越是生气,摔东西,父母就越关心自己。于是,生气,摔东西便成了幼儿获得家长关注的一种手段。

  这一问题有大的普遍性,值得家长深思。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到家里已是筋疲力尽,和幼儿交流的时间太少;有的父母只关注幼儿的物质需要,而不关注其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对父母温暖怀抱的向往,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便转化为多动、攻击等行为。

这种因对爱的渴望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理解幼儿行为意图。当幼儿通过生气,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来引发注意的时候,父母应该反思幼儿行为的原因,并从根本上防止类似行为的出现,例如家长可以对幼儿当时的行为不予注意,而在事后与幼儿交流,陪伴幼儿游戏,亲子一起外出游玩等,增加亲子交往的质量。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关注幼儿的需要,多与幼儿交流,尤其要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教给幼儿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来说,引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个性气质、周围环境刺激等,所以父母需要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并为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避免在繁杂、拥挤的空间中活动,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等,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撰文/程贇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