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练习

   2022-03-18 网络分享0
核心提示:【#高二# 导语】增加内驱力,从思想上重视高二,从心理上强化高二,使战胜高考的这个关键环节过硬起来,是“志存高远”这四个字在高二年级的全部解释。©乐学网高二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练习》希望你喜欢!  【一】  一、选择

高二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练习

【#高二# 导语】增加内驱力,从思想上重视高二,从心理上强化高二,使战胜高考的这个关键环节过硬起来,是“志存高远”这四个字在高二年级的全部解释。©乐学网高二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暑假作业练习》希望你喜欢!

  【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

  A.猫吃鱼B.人吃蘑菇C.青蛙吃昆虫D.兔吃草

  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3.下列不属化学信息的是()

  A.植物生物碱B.植物有机酸C.性外激素D.植物花粉

  4.烟草植株受到蛾类幼虫攻击时,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

  A.告知同种的其他植株,让其产生有毒物质B.夜间能够驱除活动的雌蛾

  C.白天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幼虫D.包括B、C两项

  5.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

  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

  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

  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

  6.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

  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

  7.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

  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9.“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

  10.森林枯枝落叶层中可发现多种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白蚁B.蚯蚓C.蜘蛛D.蛇

  11.分析如下图所示曲线,该图不能表示的是()

  A.pH增大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

  B.植物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C.ATP生成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

  D.在草―→鹿―→狼这一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鹿的数量变化曲线

  12.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B.水稻C.大肠杆菌D.蓝藻

  1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14.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15.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A.甲是热带草原,乙是热带雨林B.甲是热带雨林,乙是温带草原

  C.甲是冻土苔原,乙是热带雨林D.甲是热带苔原,乙是温带草原

  1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17.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8.如下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19.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

  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

  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

  20.下图表示一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L代表照射到绿色植物叶片上的太阳总辐射,R代表呼吸量,NU代表未利用量,FU代表粪尿,L2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了,对陆地植物来说,这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

  D.渗透作用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22.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上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23.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25.如下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从A处获得能量,一定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

  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

  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

  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

  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

  26.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②③B.④

  C.⑥D.⑤⑦

  27.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

  ①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

  ②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

  ③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

  ④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

  ⑤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

  ⑥利用装有性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

  28.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000个个体,D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捕食关系是()

  A.A→B→C→DB.D→C→B→AC.C→D→B→AD.不能确定

  3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一个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甲初级消费者――→乙次级消费者――→丙三级消费者

  A.甲=丙+乙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31.(11分)下图表示碳在人体内的转移途径以及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流动,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上图中的X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它在效应T细胞内合成,并可干扰、破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则X是________;若X是抗体,则e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细胞中。

  (2)上图中过程i是________________,其最终形成的产物F为__________。

  (3)d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能发生a、b两个生理过程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成分),能发生c过程的可能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成分)。

  (5)f之前的(C6H10O5)n和g之后的(C6H10O5)n所指的物质和分布有所不同。f之前的(C6H10O5)n是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g之后的(C6H10O5)n是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

  32.(11分)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猞猁的K值在__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__(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33.(11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

  (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当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

  34.(11分)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济。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

  (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等措施。

  35.(11分)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1、2、3号;

  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

  ③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记录结果如下:

  瓶只1号瓶2号瓶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

  的时间(天数)31125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1号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方法步骤:

  ①取相同体积的第4号瓶,第4号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号瓶作对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

  (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A.②③⑤B.①④⑤

  C.④⑤D.③⑤

  答案D

  解析种群是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在同一区域内的集合,而①中所有的鱼、②中全部牛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种群密度是受其他种群特征制约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一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答案B

  解析种群是对同一物种而言的,选项C、D中乔木、杂草并未限定在一个物种中,选项A中是对产量进行描述,而不是对个体数的描述,所以选项A也不符合,种群密度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同一物种的个体数。

  3.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特征,分析如下:

  项目特征

  个体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解析图甲中年龄较小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而年龄较大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应为增长型;图乙与图甲相反,年龄小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而年龄大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应为衰退型。

  5.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一般以何种形式分布()

  A.集群分布B.随机分布

  C.均匀分布D.定向分布

  答案C

  解析人工栽培农作物时,为使农作物增产,往往会人为控制其分布,限度地减少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其均匀分布。

  能力提升

  6.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答案A

  解析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一般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8.在一片约为27公顷(h)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抽取了25只大山雀,做标志后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志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和密度(只/h)约为()

  A.825,31B.125,5C.290,11D.165,6

  答案D

  解析设该林地大山雀的总量为N,其中标志个体数为M(25只),重捕个体数为n(33只),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为m(5只)。根据题意,N∶M=n∶m得出N=Mn/m,N=25×33÷5=165(只);种群密度=种群数量(165只)/面积(27h)≈6只/h。

  9.如果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个样方,结果如下表:

  组别12345678910

  株数0332233943

  经实际询问有2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答案1和83

  解析题目已说明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如果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株数之和为5株,则种群密度为(3+3+2+2+3+3+4+3+5)÷10≈3,即为3株/m2。

  10.生态工作者对我国北方某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样方面积物种数量样方面积物种数量

  10×103110×11013

  20×205120×12013

  40×406130×13013

  80×809140×140...

  100×10013

  调查该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估计种群密度值的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解析在调查某一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选取适当的样方面积,随机取样,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实验拓展

  11.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模拟捉放法):

  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1个。

  方法步骤:①从一包绿豆中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代替标志),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②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抓取豆子20次;

  ③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粒红豆(a);

  ④假设纸包内的绿豆总数为x,写出x的表示式:x=________;

  ⑤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⑥数绿豆总数: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数清共有多少粒绿豆。将步骤⑤中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字做比较,看是否相近。

  回答问题:

  (1)在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用50粒红豆换上取出的50粒绿豆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烧杯向外抓取豆粒时,睁眼抓取和闭眼抓取两种方法,哪种方法导致实验的误差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按上式求出的x值是否和纸包中绿豆总数完全相符?如果不符,怎样操作可减少实验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法步骤:④1000a问题:(1)用红豆换上取出相同数目的绿豆是模拟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物(2)睁眼抓取(3)不完全相符,在抓取20次的基础上,增加抓取的次数,重复测算几次,求平均值

  解析模拟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从而掌握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这种模拟实验原理与标志重捕法相同。红豆相当于第一次被捕的动物,后来抓出的红豆相当于重新捕获的标记动物,按下列公式计算纸包中绿豆总数:a20=50x[x为纸包中绿豆总数(代表种群总数)],则x=1000a。

  【三】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⑤为细胞内液,②③④共同组成的①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由于淋巴是由组织液回流等因素形成的,它与血浆之间也为单向流动,故③为淋巴,②为血浆,④为组织液。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血浆蛋白、Ca2+、载体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是细胞内的物质,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答案D

  解析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扩散进入血浆,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再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最确切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调节作用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A、B选项只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某个方面;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在适宜范围内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C项错误。

  5.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抽搐由于缺血钙。尿毒症可能由于肾功能病变或者说机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

  6.哺乳动物肺泡里的氧气来源是()

  A.空气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答案A

  解析肺泡是实现外界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场所,因此肺泡中的氧气直接从空气中获得。

  7.关于血浆的化学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的非蛋白氮,如尿素、尿酸等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属于蛋白氮

  B.其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血糖,这与血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有关

  C.Na+、Cl-、HCO-3较多,这与渗透压的维持有关

  D.各种化学成分与其他内环境成分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其中的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多肽等。血浆中Na+、Cl-含量较多,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有关;而HCO-3的存在与酸碱平衡有关。各种内环境的成分大致相同,但有区别,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达7%~9%;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低。

  8.组织液生成增加,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引起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解析组织水肿是组织液的量增加,从周围的组织细胞中或血浆中吸收水分。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毛细淋巴管发炎,使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而积累,形成水肿现象;而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进入血浆,不会出现水肿现象。

  9.某人因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做尿液检查,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①取稀释尿液2mL;②加0.1g/mL的NaOH溶液2mL,摇匀;③加0.01g/mL的CuSO4溶液3~4滴,摇匀;④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此病人可能患()

  A.糖尿病B.肾小球肾炎

  C.脂肪肝D.过敏性皮炎

  答案B

  解析通过实验可知此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进组织液而出现全身浮肿的症状。

  10.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至少通过磷脂分子()

  A.4层B.6层C.3层D.8层

  答案B

  解析组织液中的O2首先通过细胞膜(单层膜)进入细胞内,再进入线粒体(双层膜),至少通过3层生物膜,6层磷脂分子。

  1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D

  解析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正常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医学化验是高度精确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误差”无关。

  12.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然后在________等离子作用下恢复正常。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3)降低HCO-3、HPO2-4(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5)5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然后在HCO-3和HPO2-4等离子作用下恢复正常。(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13.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缓冲物质(缓冲对)降低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2)组织液水肿(3)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高一必修三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历史)
    高一必修三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历史)
    【#高一# 导语】高一的同学们要熟悉课本知识,巩固好学过的知识点。©乐学笔记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三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历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必修三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历史) 篇一  文言虚词  1.而  ⑴
  • 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练习试题
    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练习试题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练习试题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
  • 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试卷练习题
    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试卷练习题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高二生物暑假作业试卷练习题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那一项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A.血糖进入肾小囊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2
  •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高二# 导语】在现实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想获得成功,你得先学会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用经历和阅历积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正如你羡慕别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你可知道他们从小接受了这方面多少系统的训练,克服了多少训
  • 2014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练习
    2014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练习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练习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共60分)1.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
  • 高二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以下是®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题》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一分)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C.种群具
  • 人教版高二生物下册第六章检测练习题
    人教版高二生物下册第六章检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
  •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高二#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乐学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高二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细胞与稳态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
  • 高二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高二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2、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