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为什么BAT挖不走我们的人才?

   2020-03-09 91运营0
核心提示:很多企业失败的时候,总说是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的变化等等,致使了失败,其实这都是瞎说,归根结柢还是人的缘由,都是由于你招的人不行。可见,人材对1个企业的重要性。互联网圈的HR都清楚,想从本日头条挖人很难,包括BAT这

a1196 张一鸣:为什么BAT挖不走我们的人才?

 

很多企业失败的时候,总说是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的变化等等,致使了失败,其实这都是瞎说,归根结柢还是人的缘由,都是由于你招的人不行。可见,人材对1个企业的重要性。

 

互联网圈的HR都清楚,想从本日头条挖人很难,包括BAT这些行业巨头,开出不错的条件,能从本日头条挖到的人材也是非常少的,这是为何呢?

 

本日头条开创人张1鸣说:”1名优秀的CEO首先应当是优秀的HR”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张1鸣骨子里是1个执着于代码的程序员,擅于用最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认为,对企业来讲,普适、相对长时间的只有人材,只有人材在公司起的作用是不变的。他也曾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谈到有关人材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整理出4个张1鸣曾详细解答了的“有关大公司普遍关心的‘人’的问题”,看看他是如何选人、用人、留人的。

 

1、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业务愈发复杂,是否是应当更重流程?制度设定是否是越细致越好?

 

初期公司的业务应当都不复杂,由于最早公司只做产品、技术,不做市场、PR、媒体合作等等,所以业务很简单,但是公司成长以后业务就愈来愈复杂,因此要招很多人,人材队伍就稀释了。这时候混乱就开始出现,怎样办呢?

 

比较常见的是,提高公司的复杂度,增加流程和规则,通过流程的增加以避免出乱子、出问题。这是常规的解决思路,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久而久之其实上会产生很大的损失。重流程以后,在公司做1件事就变慢了——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公司会由于没有创新精神而被淘汰。

由于从制定规则的部门的角度来说,为了少出问题,肯定会让流程和规则越细越好,但这会弱化很多最优解的可能。由于我们面对的情况多是弹性、灵活的,如果有很多限制,员工就会不想去找最优解。特别当行业出现重大变化,而公司不能靠惯性前进的时候,积累的规则及流程制度是特别大的阻碍。

 

那是否是不需要流程了?这类情况更糟。有流程的公司常常不会乱,只是会变得很慢、很僵化,而没有流程规则的公司则会变得很乱。

 

比较好1些的方法是,提高人材的密度,增加有大局观、有好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也很全面的人材。

 

如果招的人材理解力极差,那末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详细。但是如果面对1群高素质的人材,就能够将规则定得很简单,简单成少数原则。大家照着原则而不是手把手的规则来配合,乃至只要知道目标,结合常识就能够行动。

 

1般最容易增加的是规则,由于规则总有公司可以参考。1般在行业相对稳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规则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在1个动态变化的行业里,规则固化了同事之间的配合方式,制约了灵活性,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这也是为何很多公司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的缘由,由于公司业务成长起来,制定好规则后,公司靠惯性往前进,1旦遇到行业突然产生变化,需要内部做很大调剂的时候,这些惯性反而成了束缚。

 

我们认为,像本日头条所处的行业属于创新性行业,特别在这几年会面临不断的挑战和变化,所以我们觉得应当减少规则,保持组织的灵活性,适应业务的发展。

 

所以,公司成长业务增加,核心的关键是让优秀人材的密度超过业务复杂度的增加。我们公司把这个总结为“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有挑战的事其实就是复杂度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优秀的人1起做。

a2136 张一鸣:为什么BAT挖不走我们的人才?

 

2、怎样避免员工被挖走?公司人材制度应当如何设置才能吸引优秀人材加入并保证保存率?

 

人材机制主要包括3个要点。第1是回报,包括短时间回报长时间回报;第2是成长,他在这个公司能得到成长;第3,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干起事来觉得有趣。

 

除此以外,核心还是有效的鼓励策略。

 

1.要提供最好的ROI(指投资回报率)

 

我们常看到1个词,人力本钱,很多公司把人材当做耗费的本钱。特别是比较节俭的CEO会想,我很便宜的找到这个人,挺好的。但其实,如果拿美国对照,美国的人力本钱特别贵,中国的人材去美国以后,也都会两倍3倍的待遇增加。中国、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本钱低,但是依然是美国发展的最好。核心的缘由是,美国通过配置优秀的人材有更好的回报,所以核心关键不是看本钱,是看回报和产出。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并且给每一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本钱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这跟投资1样。所以我们1直跟HR部门说,我们希望pay top of the market。

 

我们主动要求HR部门最少每一年要对市场薪酬做1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固然如果人力本钱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但这正是1种进取的姿态。

 

2.回报要保持足够高的天花板,任什么时候候能吸引创造超级价值的顶级人材加入奋斗

 

我这1两年在面试时,常有候选人说,本日头条已发展得比较久了,最好的加入时机错过了。我们觉得很愁闷,如果大1点的公司,好的人材都不加入而去选择创业公司,那后续的竞争力就有限了。

 

由于1般初期公司都使用期权制度,给工程师很高比例的期权,但是你后来肯定给不出高的相对照例,由于人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想期权不是最关键,期权不过是有可能取得逾额的回报,有可能财务自由。所以核心实际上是有无提供逾额回报,有无让他有机会上1个台阶的回报。所以我们认为重点要把鼓励放到提高年终奖的比例上,所以我们跟公司内部说,希望非常突出的人有机会能够拿到100个月的年终奖。

 

这个时候我们要让他知道,任什么时候候加入本日头条,回报都能非常非常高的,并且平台资源非常好,这要比去创业公司有竞争力。

 

我发现1个问题,前置的股票期权核心嘉奖的不是员工的业务能力,核心是嘉奖他们的投资能力,1个人的回报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甚么时候加入甚么公司,要现金多还是要股票多。

 

可能业务非常好的人,他可能经济条件不够好,加入的时候要求多现金,后来即使他业务干得非常好,回报也会少很多。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其实非常鼓励,能够把更多的鼓励放到事后,放到年终,把更多的鼓励换成与个人贡献相干而不是与投资眼光相干。

 

3.公平理性依照岗位级别评定和绩效评估肯定薪酬

 

我们做过统计,发现薪酬和表现相比,常常会出现各种情势的溢价,熟人溢价,新人溢价,资格溢价等等。

 

所以头条内部,按岗位级别定月薪,岗位级别代表他在这个专业领域的稳定产出,我们不让业务主管定薪酬,业务主管只定岗位,也不让他参考历史薪酬,不管他上1家公司薪酬是甚么样的,不让历史薪酬影响了岗位级别的评定。HR会根据岗位级别综合当前这个阶段的供求关系,竞争剧烈程度给出offer。

a3101 张一鸣:为什么BAT挖不走我们的人才?

 

3、为何愈来愈多的公司会强调HR的重要性?

 

其实,1个CEO应当是优秀的HR,如果把公司当作1个产品,主要有3种输入,第1个是钱,资金输入;第2个是机会输入,信息输入,业界在产生甚么,要有甚么改变,这个考察CEO的判断;第3是人材输入。

 

公司的产出是利润,是服务,是产品,在输入跟输出之间,要取决于输入质量和对输入的配置。你资金是不是有效使用,人材是不是有效使用,这部份是管理。输入和管理决定输出,在定了公司业务方向后,输入中最重要的是斟酌人材的输入。

 

除CEO要做HR以外,HR也要做好HR。行业的现状是HR的门坎低,我觉得,HR不但是招聘,还是参与公司这个组织管理,协助CEO和业务主管进行招聘和人材的配置。其实要对公司,对组织能力有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乃至可以说,人力资源其实就是指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如果你准确理解你的业务目标,同时衍生出对你岗位的理解,并且你对业界的人材非常理解,其实业界的人材都是你的,由于人材都是活动的。

 

如果1个公司不能正确理解人材的话,他的人材其实不是他的。常常会出现1个情况,1个人在这个公司表现并没有很好,出去别的公司或创业取得很大的成功,这就说明他其实不是你公司的人材,由于你没有正确理解从而使用。

 

如果给HR提1个很高的标准的话,我觉得要能写出《How Google Works》这样的书,如果HR不能对如何组织,和如何动员产生效力有理解的话,只是做招聘等事务性的工作,其实离1个优秀的HR还非常远。

 

4﹑公司应当重视甚么样的员工?优秀人材有无甚么共同的特质可供辨认?

 

我过去10年面试太小2000个年轻人。10年过去,有的人仍然保持很好的特质,就是“Stay young”,这类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

 

如果要总结他们相同的特质,我认为有5个特质:

 

1.有好奇心

 

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说1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1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

 

所以他非常依赖他人。当他想要实现1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份,由于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份——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最少有所了解的话,那末很多调试分析,自己1个人就能够做。

 

2.对不肯定性保持乐观

 

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样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

 

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1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样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切没有掌控,也不知道怎样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干东西。我觉得最后或许不1定做成,或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进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肯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3.不甘于平庸

 

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1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材,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到达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当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1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1段时间后加入。为何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1起呢?由于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1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如果1个人1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些事。他的行动会产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其实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1定要高。或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1样。

 

4.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入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

 

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切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1点的工作,比如要做1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材,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但也有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却超越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1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1下数据啊做1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是1个10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一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历来不推委,只要他有机会承当的事情,他总尽量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1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沿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1个边沿频道,没有配备完全的团队,所以他1个人承当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5.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

 

选甚么专业、选甚么公司、选甚么职业、选甚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时间选择而左右。上面1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1点。

 

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时间斟酌:外企可能名望大、薪酬高1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35千块,真的可以疏忽不计。短时间薪酬差别其实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注:本文根据张1鸣演讲整理而成)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 | 张1鸣;编辑 | 时刻

 

 
标签: BAT 张一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阿里、腾讯、百度产品经理40+道面试题记录:我
    2015年已来到石榴如火的5月,没错,小半年就快过去了。很多同学正在毕业找工作,也有些同学在准备着2015的暑期实习。而进入4A、BAT、500强是很大部份营销和传媒人的选择。在求职或求实习的进程中,你1定希望看到先辈们的实际求职经历或经验心得分享吧。不论是
  • 我的助理知识渊博,熟读BAT战略规划,但是我辞
    编者案:在职场中,我们都会期待自己能够做出1番事业,干成1件大事。而现实常常是——我们仿佛总是被各种小事缠身而没法自拔。对那些所谓“大事”,没法真正参与。但是这篇文章告知我们,真实的精英,都在揣摩怎样把小事做好!你所以为的“小事”,其实不“小
  • 春节红包战全面开打,BAT与今日头条,谁能胜出
    腾讯微视推出视频红包玩法,这标志着新年的红包大战全面开打。固然,从微信推出定制红包封面开始,各大互联网公司就已开始争着抢着发红包,这家瓜分1亿,那家狂撒5亿,1家比1家慷慨。不过,这些红包却其实不好拿,各种玩法眼花缭乱;而且,即便拿到了也1定很
    02-22 春节红包
  • 让BAT总监都尖叫的年度市场推广方案应该怎么写?
    让BAT总监都尖叫的年度市场推广方案应该怎么写
    - 01 -首先是【做方案】这件事上的问题:No 1、图省事,直接找现成推行方案修改直接套用模板虽然很快很方便,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推行的侧重点、合适的渠道都是完全不1样的。例如APP类产品,更合适利用商店类投放渠道,在投放百度搜索时也多以APP下
  • 臆想中的BAT产品经理,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产品?
    臆想中的BAT产品经理,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
    商业的本质,大抵也是让供需双方抵达双赢价值的彼岸吧。如果我是BAT产品经理,我会像他们一样思考吗?文章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橙言橙语、回顾的自我发问、德鲁克的经典发问、用户体验的五要素及总结橙言橙语我常常问自己,写了这么多年BP,做了这么多年产
  • 点化张小龙、秒杀BAT,史上最牛龙泉寺招技术宅,又有什么神秘动作?
    点化张小龙、秒杀BAT,史上最牛龙泉寺招技术宅
    又是一年秋季跳槽热... 身处在水深火热的互联网圈子的密探酱,一言不合就上了龙泉寺! 进入龙泉寺不到50米,密探酱就看到了惊人的招聘信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职责:负责Web前端开发 专业技能: 1、3年以上前端页面与脚本开发经验 2、精通jQuery等主流JS库PHP
  • 免费课程报名|神策数据创始人:揭秘硅谷、BAT都在遵循的数据驱动法则
    免费课程报名|神策数据创始人:揭秘硅谷、BAT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就是财富,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获取数据已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商业决策、运营监控、产品改进等方面,企业的很多决策单靠拍脑袋的思路是很不靠谱的。而数据驱动,可以让你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决策。众所周知,一些大公司通常都会设立专
  • 一个BAT产品经理的经历浮沉与初心
    一个BAT产品经理的经历浮沉与初心
    在当今的市场中,如果产品运营人员还是遵循过去那种以混过名校、混过跨国公司、走过BAT为驱动力的产品运营模式,那么就无法跟上这个市场转变以及用户的步伐。经历浮沉 第一点:DAU超千万的自信心的增长 2015年北京时间11月14日晚间消息,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 七张图看尽六大互联网公司帝国版图!
    小米只是卖手机和智能硬件?京东只是做电商?阿里只有淘宝、支付宝?...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置可否,就连业内人士也不一定
  • 疯狂的架构,BAT加华为、联想、新浪公司组织结构图一览
    疯狂的架构,BAT加华为、联想、新浪公司组织结
    6月27日,Web设计师Manu Cornet在自己的博客上,画了一组美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在他笔下,亚马逊等级森严且有序;谷歌结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