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融合后,媒体经营转型的技术探索

   2015-07-21 0
核心提示:——“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项目”的方正幕后经验谈我们对媒体融合有了明晰的判断,理解也逐渐清晰,并将其划分为三个

——“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项目”的方正幕后经验谈

我们对媒体融合有了明晰的判断,理解也逐渐清晰,并将其划分为三个板块,即报道的融合、经营的融合、产业的融合。而起初业界对于媒体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报道的融合,也就是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却往往忽略了经营也需要融合。

《中国传媒科技》:请简单介绍下,“现代快报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的创新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史建华:很明确的说,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方向而非一个项目。方正电子和现代快报的这项战略合作始于2013年,当时我们和现代快报高层就未来媒体转型发展做了一次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强烈共识。“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的搭建是现代快报当时的一种愿望,我们认为这也是未来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所以把它当作一个方向去进行搭建,这也是当时我们对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基本判断和逻辑思考。

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在媒体大刀阔斧的进行融合转型之前,我们已经嗅到改革的气息和紧张的气氛,对此,我们开始对大趋势的探索,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走访、交流,我们对媒体融合有了明晰的判断,理解也逐渐清晰,并将其划分为三个板块,即报道的融合、经营的融合、产业的融合,而起初业界对于媒体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报道的融合,也就是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却往往忽略了经营也需要融合。

从经营融合的角度,关于媒体转型我们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就是要做到精准的传播、精准的营销、精准的服务,要做到这些,最终要了解用户、洞察用户、管理用户。所以,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开始了用户数据库和用户运营平台的搭建。

在媒体融合这两年的实践探索中,大家也都在谈论互联网衍生出的各种思维,比如,用户思维、流量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不一而足,互联网改变了连接方式、服务方式、沟通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等,看似改变了很多,但其实互联网没有改变什么,商业的本质仍是产品和服务,而其围绕的焦点还是消费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用户。

关于媒体融合,我们把它放到产品和服务的口径来看,逻辑思维也很清晰了。

《中国传媒科技》:从理念到落地,在该系统的搭建和研发中,有无反复?方正电子为此付出的人员成本、时间成本、运维成本、技术研发成本等有多少?相对价值有多大?

史建华:根据用户的痛点梳理出通往用户内心的这样一条通道,并能够通过系统来实现应用落地,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时间、财力、人力等大量的投入,以及反复的验证工作。

但是,看似是针对现代快报的一个具体的技术产品,但其衍生的附加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有新发现、新觉知、新结论等,以及我们可以从中抽离出一套具有通用性价值的技术系统和解决方案。从个性中寻找共性,再从共性中分离个性,从双方互惠,到多元共赢,我想这是我们收获的真正价值,而其中的成本代价和相对收益不是具象数字所能衡量的。

《中国传媒科技》:通过与现代快报的项目合作,方正电子对于媒体转型有哪些新的启示?

史建华: 在对各个部门进行调研以及后续的合作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断挖掘各系统的业务需求,从中寻找共性结构,然后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进行包装,建立了像会员中心这样的机制,以提供实时的匹配服务。同样,在新媒体内容方面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内容中心,经营部门需要有一个营销中心等。改变以往那种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结构逻辑和业务逻辑,重构以业务为中心的系统架构,进行流程再造。这是我们从中悟到的一个启示。

另外,在整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其实是思想的转变,尤其是经营思维的转变,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所以,我们觉得媒体转型首先做的就是思想意识的强化和转化,否则后续的建设无从谈起。

这里我们想给报社传递的一个信息是,无论是内容的生产、经营,还是业务的开展,报社要将原来的那种粗放的、定性的估计,转变为相对精细的、定量的估计,打造和用户之间的强关系,而这其中的根本就是数据的建设。

数据的建设越早越好,趁现在还为时不晚,奔跑吧,数据。

《中国传媒科技》:媒体未来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史建华:我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未来的生存之道一定还是回归到媒体最本质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外延的“两微一端”、网站这些。

我认为报纸大有可为的两方面价值,一是它的社会价值,通俗地讲,就是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百姓心声,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社会的进步。发挥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以前的传统媒体是这样,媒体融合之后亦是如此。

二是它的服务价值。服务政府、企业、客户,服务每一个用户,这就要求曾经“高傲”的传统媒体能够弯下腰、沉下心,为本地的每一位用户提供接地气的个性化服务,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并成为一种文化,这其中前景广阔,大有文章可作。

《中国传媒科技》:方正电子目前已在全国推广该系统,成效如何?对于客户的需求如何实现个性化定制?

史建华:“全媒体用户资源运营平台”在现代快报的成功应用证明其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目前该系统又在吉林日报、中国教育报、新疆大晨报、辽沈晚报等多家报社获得了应用。

每家报社在实际的应用中,切入点都会有不同,但整体来看,随着客户的增加及应用场景的积累,该系统的通用性价值和个性化韧性会越来越丰满。

《中国传媒科技》:在研发和推广该系统中,有哪些经验?

史建华:把握方向,扶犁深耕。

在移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用户至上,体验为王,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价值传递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因此无论现代快报大数据应用、媒体融合平台建设,还是面向未来的知识服务与智能服务都将秉承移动化、平台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研发与应用。

在现代快报大数据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作为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每个系统,面向未来要具有可扩展性。

另外产品的推广,我们也是坚持“产品本身会说话”的原则,但是考虑到决策链条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业务部门的需求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 曹素妨)

来源: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标签: 媒体实践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