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2016-06-20 0
核心提示:【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媒介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得以多样性发展,一个依托网络技术的全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全媒体时代,传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媒介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得以多样性发展,一个依托网络技术的全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的把关功能被削弱,议程设置功能被颠覆,“议程设置”从以媒介组织为主的传播者手中逐渐向昔日的受传者手中转移。现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全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新特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4415829.htm
【关键词】全媒体;议程设置;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网络几乎无处不在,与传统媒介时代信息发布一定内容、一定时间、一定方式、一定数量,受众定时定量被动接收不同,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受众则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信息接收终端,得以随时随地随意的接收传播内容,更具有主动性。
以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力量在削弱,而受众的力量却在加强,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既为接收者,也为传播者。以微博、论坛为主的Web2.0网络时代,上传加互联成为其主要模式,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民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传统媒介的受众在网络中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新闻的评论者。
网络的开放及交互性颠覆了就视野与活动范围有限的人而言来自于大众传播使其做认知判断依据的信息源及影响源的传统媒介环境。新的全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有其新的特点。
一、“议程设置”主体的变化:由组织到个人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组织以“把关人”的形象,根据媒介的编辑方针或版面容量的大小对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形成一道“关口”,将经过筛选的“议题”提供给受众。由于缺乏反馈渠道,或反馈渠道的不顺畅,使得受众只能被动的在媒介组织提供的“议题”中进行二次选择。
全媒体时代,网络可视为各方信息及意见的集散地,在网络传播中,尤其以博客、Qzone、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勃兴,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并不再仅仅为传统媒介的特权,网络的便捷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公众可以以手机、电脑、电视为收发终端,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喜好的最新时讯信息、或即时关注跟踪某事件的最新动向并进行转发,与网友分享,引发围观讨论,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完成“自我议程设置”功能。从而打破传统媒介仅以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为“议程设置者”,作为公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自由的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议程设置”,“议程设置者”的主体得以由组织到个人扩展。
二、“议程设置”的即时性
传统媒介进行“议程设置”时往往受到新闻时效性的影响,与此相比,由于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极速化、接收终端多样化的特点,信息即时发布,又以其超链接文本模式,尤以微博为主,博主一旦发布信息,其关注者就会以电脑、手机等作为接收终端即时收到信息,并可对其进行评论或转发,使得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此话题的关注与讨论,从而迅速形成“议题”。
全媒体环境下,一条信息的发布与它进入公众“议题”视野之间的时间所需与传统媒体相比可谓极速,网络交互性的传播模式,更使得拥有接收者与传播者双重角色的网民可以对某类他们关注的信息或话题推波助澜,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题互设”
传统媒介时期,社会公众的“议题”多来自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介推送的“议题”。如果在网络中,公众进行的自我“议程设置”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即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设置的“议题”引起微博全民围观,各论坛内进行复制和转载,使该“议题”成为网上的热点问题后,就会引起传统媒介的关注,那么这一“议题”就会进入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视野范围。
同样,在网络传播中,个人或组织的“议题”也受到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作为集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与一身的网民在传统媒体获得“议题”后,出于满足信息获知或传达己见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以消息或评论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二次传播,尤以当“议题”所涉及的是有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及便捷性使其一呼百应,将传统媒介设置的“议题”在网络中得以补充和延伸,而这些“议题”往往填补了传统媒介所留的空白。
如: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作为国内盛世,传统媒介争相对其进行报道,但由于节目时长或报纸版面的限制,传统媒介只能在众多新闻选题中选取热点问题进行“议程设置”,而此时的网络因其极速化的实时性与内容的海容性成为传统媒介的一个有力补充和延伸。
四、“议程设置”传播效果由认知到态度层面的递进
传播效果一般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而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着眼于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传统媒介通过“议题”设置,来告诉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它在受众面前更多地扮演“信息源”的角色,起到消息瞭望者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反馈渠道的畅通及便利,受众的参与性大为增加,即时的信息接收及反馈,使得受众可以将自己对该“议题”的态度看法及个人观点得以反馈或传播,形成舆论进而影响其他受众对该“议题”的态度,甚有可能引发行动,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由此可见,全媒体环境中网络媒介不仅仅扮演了“信息源”的角色,更多的承担着“影响源”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媒体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进而引导受众的舆论方向,最后引导其行为的媒体导向。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新特点,可以在全媒体时代的当前,更好的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舆论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 聂晶磊,王秋艳.微博议程设置研究[J].中国出版,2012(2).
[3] 贺晓桐.微博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新闻传播,2011(5).
作者简介:张颖颖,女,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标签: 传媒论文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