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2022-02-18 网络分享0
核心提示:【#初二# 导语】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当你问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让读书时,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一般

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初二# 导语】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谁而学习?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当你问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让读书时,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也许会说为了不被父母责骂,也有可能会说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当你问起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有可能会说考得好可以得到父母的奖励…… 祝你学习进步!以下是®乐学网为您整理的《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1.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二、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5、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三、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四、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平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3.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光的传播

  光学中的“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物体的颜色”。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6、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7、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8、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4.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温度的测量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x09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应用外焰加热。

  (2)x09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起火灾。

  (3)x09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以免引燃灯内酒精。

  (4)x09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3、温度计及使用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酒精、煤油)

  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1)x09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x09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3)x09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需与被测物体接触

  (4)x09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对于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到的温度与它的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温度为: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

  (1)x09蒸发

  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热致冷。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x09沸腾

  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持续不变。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现象。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是气体遇冷放出热量或压强增大由气体直接变为液体的现象。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闻不到的。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底部开始有气泡,气泡上升变小,当沸腾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到空气中。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现象。

  (1)晶体熔化

  特点:溶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溶化前后温度不断上升。

  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过程状态: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2)x09非晶体熔化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过程状态:固态——软——稀——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1)晶体凝固

  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x09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没有凝固点。

  3、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4、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玻璃、石蜡、松香是非晶体,冰、海波、萘是晶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例如干冰。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3、自然现象:露、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5.初二期末考试物理知识点

  长度

  一、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二、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三、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四、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五、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声现象

  声学章节中的“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速、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及其控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乐学笔记为您整理的《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 初二下册期末测试要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末测试要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
    【导语】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
  • 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初二#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乐学笔记为您整理的《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 初二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语文 数学 英语
    【#初二# 导语】知识点是指人们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所掌握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原理和技能。它是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乐学笔记致力于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易懂的知识点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在©乐学笔记上
  • 初三下册期末考试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下册期末考试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
    【#初三# 导语】学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它带来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它们,就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轻松和快乐。因此,我邀请大家一起探索学习的世界,共同享受这份乐趣。®乐学笔记搜集的《初三
  • 初三期末上册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期末上册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初三#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
  •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017
    一、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1、太阳的周围有八大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算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练习册p1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km,在天文学上通常把这个距离称为1个天文单位。练习册p13、月
  • 科学下册练习册7年级答案
    一、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1、太阳的周围有八大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算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练习册p1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km,在天文学上通常把这个距离称为1个天文单位。练习册p13、月
  • 初二物理电压 电阻知识点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电压 电阻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二考试网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
  • 2014年初二年级物理知识点温习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XXXXX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二考试网【知识点的认识】(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知识点的认识】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两种:(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