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种常见的消费者心理,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2019-01-15 91运营0
核心提示:———— / BEGIN / ————在这个顾客至上的年代,想要在销售市场上驰骋出1片新天地,销售者需要充分掌控好顾客的消费心理。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捉住消费者的心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品牌、定位到差异化,从定价、促销到整

225fa7a6e29ecd16db43e0886fb931e 15种常见的消费者心理,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 / BEGIN / ————

 

在这个顾客至上的年代,想要在销售市场上驰骋出1片新天地,销售者需要充分掌控好顾客的消费心理。

 

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捉住消费者的心实在是太重要了。

 

从品牌、定位到差异化,从定价、促销到整合营销,莫不都是在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在采取行动。

 

现在的市场营销将愈来愈依赖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掌控和逢迎,从而影响消费者,终究达成产品的销售。

 

因此消费者心理是我们营销战术履行的重要1环,如何利用好潜伏客户的消费心理,是我们进行战术制定的底层策略。

 

如价格策略中,我们会利用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

 

很多商家在新品推出后,先对产品进行1定幅度的提价,然后以周年庆、打折活动、会员活动等方式,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占了便宜。

 

消费者心理有很多种,网络上的很多文章也有相干的讲授,但是没有进行消费者心理的综合整合。

 

笔者在以下文章中把常见的消费者心理进行了整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我把消费者心理分成以下:恐惧心理、从众心理、权威心理、占便宜心理、贪婪心理、 攀比心理、稀缺心理、沉锚效应、说服心理、损失心理、互惠心理、目标趋近心理、中间项心理、求实心理等10多项。

 

1. 恐惧心理

 

人有对贫困、肥胖、疾病、失去爱、年老、死亡、危险的恐惧,当我们面临这些恐惧时,我们会去寻求解决恐惧的方法。各大商家也通过引燃或放大你的恐惧,来实现对商品的营销。

 

北京雾霾非常大,1些口罩商家通过兜售恐惧:没有雾霾前北京的肺癌病例为1000例,有了雾霾后,每一年增加50%,XXX口罩,通过10层过滤,净化雾霾,不进入人体,更安全更健康。

 

商家歪曲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的辐射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孕妇防辐射衣”卖火了。在淘宝上搜索孕妇防辐射衣,看看产品销量,看看产品详情,无不是在告知辐射的危害和放大你对辐射的恐惧。

 

那末,商家该如何利用恐惧心理来营销呢?

 

分为两个步骤:

 

第1,找到用户的恐惧点。用户怕甚么?在教育方面,孩子家长怕孩子落后于人;在女性方面,女性怕自己变得肥胖,怕自己随着时间流逝不在年轻;男性方面,怕自己性能力不行。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恐惧。企业要找在这些消费者的恐惧。

 

第2,给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孕妇防辐射衣”,直接告知消费者我们针对孕妇,能够放辐射,简单直接粗鲁。如天猫上的婧麒旗舰店这家店,口号是“防辐射、穿婧麒”。

3f57fb0a471bb86b0eb318dc0d55f52 15种常见的消费者心理,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2.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叫羊群效应,经济学里常常用“羊群效应”来描写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1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1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1旦有1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1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1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致使盲从,而盲从常常会堕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偏向。

 

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门城市和热门线路。

 

如天猫店“孕妇防辐射衣”的婧麒旗舰店,大销量在淘宝上具有了非常好的排名,通过大销量和好评度,让每一个进入店铺的人士进行非常高的转化。

59d3d12958b24736da74cd73d98534f 15种常见的消费者心理,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喜茶刚开始推出市场时,找了很多的兼职进行购买排队,很多消费者看到排队的人特别多,,然后也去消费者。这也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3. 权威心理

 

消费者推重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份远远超过理智的成份。

 

这类对权威的推重常常致使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常见的就是明星代言、网红直播、社群领袖、KOL等。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权威心理利用是《养生栏目》,养身栏目通过聘请国内知名的养生专家,进行养生知识讲授和养生产品推荐,很多中老年人都非常愿意购买这些产品。

abe666f41185d22c78f4cdef9acffc8 15种常见的消费者心理,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如婧麒旗舰店,他是这样利用你的权威心理的:

 

  • 2011年,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AC 尼尔森,婧麒评为10大防辐射孕妇装品牌。
  • 2012年婧麒防辐射服在京东商城铛铛网和1号店等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排名第1位。
  • 2014年百度搜索风云榜最热门防辐射服品牌。
  • 2014年度防辐射服“全球10强品牌”榜首。

 

这些数据的展现,都是告知消费者我是防辐射孕装的权威,我是行业最牛的品牌。

 

消费者基于权威心理,会买。

 

4. 占便宜心理

 

爱贪图小便宜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较强烈的占有愿望, 这类占有愿望在每得到1次小便宜的时候便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

 

在我们的人性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占便宜心理。

 

各路商家也利用消费者的这类心理,做了非常多的相应活动,如:赠品、免费体验、打折、清仓、大减价、5折起、药店送鸡蛋活动等。

 

在电商行业,会经常使用1些以下套路:

 

  • 店铺优惠或商品优惠,设置优惠券,到达多少金额免邮等
  • 101,双102等大型活动、店铺周年庆活动
  • 满减官方购物券、实付满XXX送XXX

……

 

这些相干的营销套路都是为了让你感觉到便宜,产生占便宜的心理。电商需要预留40%以上的价格空间来进行促销也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个心理。

 

其实都是要告知你现在在打折就对了,错过了就没了。

 

5. 贪婪心理

 

股市中的贪婪:在股市中,大家都知道低买高卖,但是很多人赚了10%、20%都不肯收手,股市下跌时候被套牢。不但赚的10%进去了,连自己的本金都只剩50%了。

 

生活中的贪婪:老虎机、赌博、免费赠送、1人丢钱1人捡跟你分钱把你骗、1元抽大奖等无不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最后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被1步1步引诱套牢。

 

贪婪是人性,贪婪是魔鬼,这些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贪婪,设置相应套路欺骗民众钱财,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你曾消费过,你就1定在各路商家的打折、免费试用活动中掉入过圈套。

 

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在类似“清仓、大减价、5折起”的招牌下,到有自己可能需要的东西,都难免会热血上涌,不能自制地兴奋、激动,迅速说服自己,进行本来不需要的额外、过度或超前的消费。

 

占便宜心理和贪婪心理有点类似,但是贪婪心理是占便宜心理的升级版,1旦人堕入贪婪心理,就有可能吃大亏。买彩票、炒股、玩金融、抽奖、赌博、老虎机等,都是存在着以小博大的贪婪心理。

 

近期雷军在微博上做了1个转发抽奖活动,1定程度上用到了人的贪婪心理。

 

6.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也叫面子心理、妒忌心理。

 

“大款”人物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消费者本人“面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动相互激活,致使相互攀比。

 

这类心理极易造成追逐消费热门、负债超前消费乃至抢购等怪现象。

 

客户购买产品的攀比心理,是基于客户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动。

 

有攀比心理的客户,在购买产品时,产品带给客户的心理成份远远超过实用的成份。

 

对客户来讲,攀比重在“具有”——你有我也有。

 

如身处办公室,1大帮女生都在讲高级化装品、口红、包包,有些人还拿出来给你展现,而你却甚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会妒忌、攀比,进行去做1些超越本身能力消费的购买动作,千辛万苦去省钱,就为了买个包,愈甚者贷款买奢侈品等。像很早之前的年轻人卖肾买IPHONE,都是攀比心理作怪。

 

在营销进程中,我们如何利用攀比心理来做成营销呢?

 

如在销售家用电器时,销售员可以为客户提供300元、600元和800元的3种电器,其实在实际利用中,它们没有质的区分,但销售员对客户的说法要体现出不同:

 

“买就买个像样儿点的,耐用不说,摆在家里也上档次,用上几年也不会落后,档次太低会让朋友瞧不起,过几年还要更换……”

 

在销售产品的档次上做文章,也一样是利用人们“攀比”心理的1种手段。

 

如客户A将折扣券送给了客户B,那末B来激活的时候,就能够利用1下这个攀比心理,可以跟客户B说:

 

“你朋友A是我们这里的VIP客户,所以您也是我们的贵宾,您也能够具有跟他1样的权利,只要您再填140元,那末…”。

 

7. 稀缺心理

 

在消费心理学中,人们把“物以稀为贵”而引发的购买行动提高的变化现象,称之为“稀缺效应”。

 

小米的饥饿营销、限量(全国只有100套)、限时(2104小时内付款)、限人数(1人只能买1件)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稀缺心理。

 

在销售商品时,人们常使用“1次性大甩卖”、“清仓大特价”来勾引顾客,使顾客提高购买行动。

 

在营销中应用最广的稀缺心理是饥饿营销,营销界比较著名的案例是小米的饥饿营销。商家可以成心的调低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既可保护产品形象,1定程度上提高产品销量、售价、利润率。

 

小米手机饥饿营销案例(早期):

 

小米手机供货紧张,每次发布只有1万两千人材能拿到真机。

 

对小米手机供货紧张的问题,雷军曾对外表示,大量高端定制器件在生产环节很复杂,1时难以满足用户们的需求。而对小米手机供货紧张,我们都知道这是雷军的饥饿营销罢了。

 

要知道小米手机上市之初,依照小米科技之前发出的公告,首批预定小米手机的用户将根据排位顺序支付,完成支付-发货-收货流程。

 

小米手机定价1999利润不多,这个定价也只是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等大家都关注小米手机的时候,小米手机再来个供货不足。

 

当时,在小米论坛上很多网友在求预定号的相干贴子,这样看来,饥饿营销作用算是到达了,小米公司做好了前期的大肆宣扬,等大家有兴趣想购买时,小米手机就宣布供货不足。

 

8. 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1印象或第1信息安排,就像沉入海底的锚1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作为1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1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情势。

 

通常来说,人们在作决策时,思惟常常会被得到的第1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1样,把你的思惟固定在某处。而用1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动导向,达成行动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在营销上面,各大商家可以通过对照和参照物等沉锚效应来做营销。

 

生活中的沉锚效应利用卖番茄:

 

去菜市场买番茄,会习惯的问1句:“番茄酸吗?”菜农很肯定地告知买主:“色彩青的酸,色彩红的不算!”因而,挑完付钱,满意地离去。

 

不1会,色彩红的番茄都被买走了,剩下的都有点青。再有买主询问:“番茄酸吗?”菜农又是很肯定地说:“小的酸,大的不酸?”

 

大个的番茄也被卖完,这时候又有买主来问:“番茄酸吗?”菜农任信心10足地讲:“皮硬的酸,皮软的不酸!”

 

……

 

在我们的认知里把番茄分成了酸和不酸两种,菜农根据剩下番茄的特点,不断地变换“锚点”,用先发制人的话术引导买主的决策,达成购买。

 

“锚定效应”失效于“新锚点”出现后,但不管怎样变化,总会有1个“锚点”影响着你的决策。

 

星巴克大杯&中杯的话术:

 

我们去咖啡厅或奶茶店都会被问同1个问题:要大杯还是中杯?

 

曾有1次我脱口而出说要小杯,店员礼貌的回答我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小杯。

 

他们真的没有小杯吗?

 

就拿我们熟习的星巴克来讲吧,部份门店确切只配备了中杯、大杯、超大杯3种杯型,但其实不是所有店都没有小杯,作为隐藏项目,很明显小杯不是”主流商品“,所以被店员们利用锚定效应很好地藏起来了。

 

这类先发制人的话术就是设定的”沉锚“,通过设问“大杯还是中杯”而不是直接询问“需要哪一种杯型”给出选择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导你的决策。

 

常见的沉锚效应利用为:

 

  • 大杯还是中杯?
  • 要这件还是那1件?
  • 打折划去高价,旁边写出1个低价限购5件的产品比其他产品卖的多;
  • 跟其他同类产品进行价格对照;
  • 跟其他同类产品进行数据对照;
  • 产品想高端,就跟高端比在宝石旁边放商品;

……

 

9. 自我夸耀的心理

 

夸耀就是我或我们的事物比他人好的满足感通过张扬的,乃至是挑衅的方式向外宣示的行动。

 

自我夸耀心理的升级就是攀比心理。

 

夸耀的人对生活和生命都缺少安全感,他们企图通过夸耀自己来找到生活的感觉。

 

缺少安全感的人,1般都有过强的自尊心。

 

但是自我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在认为自己没法超出他人,或不知道如何在这个群体中超出自我,或自信心不足时,就会采取1种特殊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价值。

 

生活中有常见的自我夸耀心理:

 

  • 留过洋,学过1些外语,喜欢说话中英文夹杂;
  • 在网红店吃了1顿美食,在朋友圈发发发,告知他人排队多辛苦,有多好吃。

 

1些人曾有过1些比较牛逼的经历,总希望在人前夸耀1番。在营销上,我们可以利用用户的自我夸耀心理。

 

商家可以把让顾客夸耀的资本罗列出来,你夸耀的资本也就是顾客夸耀的资本,顾客不知道夸耀的点在哪里,你就要教给顾客。

 

蛋糕店案例:

 

举1个例子,1个蛋糕店推出1个充值主张,花费168元送499元,他能得到甚么呢?

 

  1. 150元的充值金额,可以随便消费;
  2. 49元蛋糕1个,本钱10元;
  3. 每一年都送价值100元的生日蛋糕1个,连续送3年。

 

那末这个的夸耀点在哪呢?

 

“我连续3年的生日蛋糕都被XX包了,都是100块朝上的而且免费,我是他们那里的VIP。”

 

是否是就是这个?

 

那末他的朋友就是否是很羡慕,满足了顾客的夸耀心理。

 

所以想做成交,那末你作为1个商家,最少要找出1个点来,可让客户吹NB的点,没有这个点很难突围。

 

商家做成交主张的时候,需要做1个分享环节,或说是裂变环节,让客户有机会去分享他得到的好处,这不但能满足客户的夸耀心理,还能让客户成为圈子中的焦点,更能实现商家的病毒性裂变。

 

商家需要学会刺激消费者去夸耀,如上面的基础上做活动:同时送5张折扣券,只要话29元就可以买1个原价49元的蛋糕,同时送市场价69元的XX礼物,本钱价控制在15元左右。

 

你可以跟客户说去送给他朋友,只要这5张折扣券全部激活,那末就将3年的蛋糕延长到5年,这个时候…..

 

利用消费者的自我夸耀心理,然后做相应的活动实现裂变式营销,这是企业做传播时候可以斟酌的点。

 

10. 互惠心理

 

互惠原理是为了给他人造成亏欠感,并增加相互之间信任,下降成交难度,让潜伏客户来购买。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讲述的第1个影响力的原理就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1切。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约请等等。

 

我国也有1句老话【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由于互惠原理能够使他人产生过剩的负罪感、增加对你的信任感、回报他人的责任感。

 

我们生活中尝尝可以看到互惠原理的利用:

 

  • 朋友常常帮助你,突然找你借1000元钱,绝大部份情况会借给他(排除没钱的情况);
  • 朋友常常请你吃饭,你1定会找某种方式给他回报(也请他吃饭,买点东西给他);
  • 很多假和尚上门免费赠送你小福包,保佑你平安,然后取出小本子,让你进行捐款,你都会给个10元、20元。

 

这些都是利用了互惠原理。

 

前两年有茶店的朋友问我如何把他的茶叶卖出去,我通过互惠原则给他想了1个点子:

 

当有客户上门买茶叶的时候,他买200元1斤的茶叶,就送给她半两500元1斤的茶叶;他买1000元1斤的茶叶,就送他半两2000元1斤的茶叶。客户回家后好茶渐渐喝,闲来无事泡好茶,多喝就上瘾了。喝了500元的茶,就不愿意喝200元的茶了——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都要送他半两更好的。

 

通过这个方式,同1个买茶的人1年在他的店里能在茶叶上多花2⑶倍的价格,1年的销售额整体增加了2⑶倍。后来我建议,他把茶叶进行精美的小罐包装,作为样茶免费送给购买的客户,他的茶店生意越发好了。

 

互惠原理在营销上有很多方面的利用:

 

  • 买衣服的时候销售人员夸你,夸得天花乱坠,你1被夸,很多时候就会买那件衣服;
  • 进店后扫码关注公众号,店家免费送你1个小玩偶,你会附加买1些产品;
  • 超市鸡蛋免费赠送,你除领鸡蛋会买额外的生活用品;
  • 免费试用、样品申请、超市免费试吃等都算是利用互惠原理的营销方式。

 

互惠原理的利用不单可以利用在熟人之间,对陌生人或自己不太喜欢的人,只要对方给出1点点恩惠后在提出他们的额外要求,我们心里也难以谢绝,并依照他们的要求答应他们。

 

11. 损失心理

 

损失心理:相比于获得,人们对失去带来的损失更加敏感。

 

讲损失心理,我举个“追女孩”的例子。

 

1个男生1直追1个女孩子,表白失败后,借酒消愁。

 

然后追了好几年,历来没有放弃过,但是还是1直没有追得手。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以后,绝大部份围观大众都会觉得:这个男的真好,这个男的好痴情,这个男的好爱女孩子……

 

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不甘心,也就是营销上说的“损失心理”。

 

男的追了这么久,觉得自己付出特别多,渴望得到女方的回报(跟他在1起),特别是追了很久,如果这个男的不追了,他会觉得自己损失了好多东西,寻求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

 

损失的痛苦太大,就会用来麻痹自己。

 

试想:如果女生在某1天突然答应了,这个男生真的能够有想象中那末爱她吗?

 

事实是——未必。

 

人在不肯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假想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当我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或对某种东西的具有意愿非常强烈,我们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已具有了某种商品,当1旦由于各种缘由没有得到,我们就会产生损失心理,而损失心理是非常痛苦的。

 

赌钱的例子:

 

比如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美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候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甚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候一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

 

这人输了100元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赢了100元所带来的“愉快感受”要强烈。

 

而随着“价值数量”的增加,这类“正负感受”也会一样升级,“讨厌损失”的“感受”比“得到价值”的“感受”到1定阶段要强烈很多很多。

 

人们是“讨厌损失”的。

 

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给你的满足!

 

因而,“讨厌损失”会致使1些赌客在输钱的时候,有1种“不惜1切代价”都要极力避免损失的“心理”。

 

抱着这类“心理”,没法掌控自己逐步丧失的“理智”却偏要捉住“已失利的局面”不放,最后就是“越输越多”,直到“输得精光”。

 

其他例子:

 

比如你要请他人吃饭,在熟习的餐厅和新开的餐厅之间做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熟习的餐厅——由于我们惧怕新餐厅不和胃口或是服务不好,从而失去了取得全新美食和用餐体验的机会。

 

比如1段恋爱已走投无路时,我们总是很难say goodbye。由于已为这段恋爱付出了太多时间、精力和感情,如果放手,就会让这1切化为损失。

 

但是苦苦支持后,损失就会被挽回吗?

 

固然不是,大多数时候终究结果还是分手,损失不会减少,反而苦苦支持的那段时间会使得自己损失更大。

 

又比如最近流行的1段话:“努力了不1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你就会很轻松。”这也是变相的“损失讨厌”心理。当我们惧怕失败后努力付之东流变成“损失”,从而选择安逸度日,那明显永久没法取得成功。

 

假定你工作的非常努力,老板许诺给你加薪,可结果老板并没有给你加薪,这时候候虽然你和原来1样,并没有损失甚么,但你却会非常失望,非常难受,乃至非常气愤。

 

有趣的是:老板若是当初没给你任何许诺,结果你就不会产生这些负面情绪。

 

那末,商家如何应用损失心理来做营销呢?

 

如3999元购买电脑,其实购买电脑,鼠标,1年免费维修等都含在里面,商家可以这样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级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不要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

 

  • 如:商家说“买3000元XXX,包邮”,而不是说“总共3000元,其中XXX你花了2995元,邮费5元”。
  • 如:把面条价格提高1元,然后跟消费者说“吃面条免费送1颗2元的卤蛋”。

 

消费者能够以很低的本钱,乃至是没有本钱,就能够轻易取得1样商品或服务,而后再用1些方法促使消费者留下商品。这是利用损失心理做营销的精华。

 

12. 目标趋近心理

 

我们越是趋近某个目标,越是愿意不惜1切代价去完成它,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目标趋近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是沉没本钱效应的升级版,常常更加难以免。

 

在平常生活中被应用的也更多,比如:每次安装软件的时候,前半部份安装的都特别快,而后半部份常常很慢,这类设定就是1个小利用。

 

生活中也有很多目标趋近心理:

 

今年3月份我老婆怀孕了,怀孕的前45个月,对生孩子基本上没有甚么大的感觉,但是到了第8个月,第9个月的时候,老婆就会特别想要快速把孩子给生出了。

 

此刻他把生孩子当作了自己的1个目标,越是靠近,越是想要完成。

 

那末,在营销中如何利用目标趋近心理呢?

 

几近所有的健身类APP、学习类APP都会有“逐日签到”、“逐日打卡”。

 

然逐日打卡是1种即时反馈,能够不断鼓励你,让你能够坚持下去,同时增强用户黏度,但这个作用主要是在早期。

 

而当打卡进入中后期,目标趋近的作用将会愈来愈大,你只会听到1种声音:“目标已过半了!”“还差1点这个月目标就达成了!”“最后5天!”。

 

然后APP中针对打卡还有“诱惑力功能”,签到7天领XX积分,可以抽奖;签到满XX天,可以兑换XXX等。

 

利用目标趋近心理的同时,又利用了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

 

13. 中间项心理

 

人群中的“中庸之道”。

 

中间项效应与锚定效应在很多方面比较类似,它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锚定效应主要利用的是参照物之间的反差让人们的判断系统产生错觉,而中间项效应更多的是利用人们对安全感的寻求。

 

人们惧怕过于特立独行,处于人群当中总会带来1种莫名的安全感,在讲求谦虚、内敛的中国人群中特别如此,这也是为何有“枪打出头鸟”的俗语。

 

另外一方面,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更是为营销者们利用中间项效应提供了便利。

 

我想大家1定都外出下过馆子点过菜,最普遍的菜单设置是这样的:便宜的小菜、凉菜摆在菜单的最前几页,中档价位的菜肴是主体部份,摆在中间,较贵的大菜放在最后。

 

第1次翻开这个菜谱,我想你1定是看完了所有菜以后,又翻回中间,中档价位的菜占去了所点菜肴的绝大部份。这其实就是对中间项效应的简单利用。

 

你或许会说,之所以选中间的是由于消费不起价格更高的产品,或价格更高的产品提供的溢价服务你不需要,确切这些都是影响因素,但“中间=安全”的潜意识还是时时刻刻对你的选择行动产生极大的作用。

 

就像我问你:“在0.2、3、7、16、35、277这6个数字当选择1个你认为最安全的数字。”你会选哪一个?

 

在营销中,特别是线下的商家,可以利用中间项心理。

 

如服装店主,可以把店铺的服装分成3个种别,第1种别低价,第2种别平均价,第3类高价。然后把3件不同种别的衣服放在1起,最后你会发现,基于中间项心理和面子心理,绝大部份消费者都会选择第2种别衣服来购买。

 

14. 求实心理

 

俗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求实心理这是1种以注意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主要特点的心理。

 

具有这类心理要求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比较重视商品或劳务的实际功效和质量,讲求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使用方便等,而对商品外形、色采、包装等不大寻求。

 

具有求实心理的消费者,更重视产品的性价比,产品的功能性要满足他的需求,产品的价格要在他可认知的承受范围以内。

 

因此,针对这样的消费人群,企业应当做到“实事求是”。任何消费者都寻求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他们对产品信息的真实性非常在乎。

 

商家在对商品的描写中要尽可能突生产品实惠、耐用、结实等用户喜欢的字眼,也能够通过举例来打消客户疑虑。

 

所以商家在进行产品图片拍摄、产品功能介绍、产品卖点塑造、产品售后等各方面,实事求是。特别是对大众认知度较高的产品,1定要做到实事求是。

 

如房地产公司进行期房销售,由于房子还在建设当中,他们是如何利用用户的求实心理呢?

 

答案是:样板房。

 

销售顾问带你去你想要的面积和款式的样板房,带你领略终究的装修成效,这也算是求实心理的1种利用。

 

好不好,用了才知道。

 

谈恋爱,谈了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

 

15. 说服心理

 

像以上讲述的消费者心理,其实都能算是说服心理的中间1种。说服心理不是为了去说服他人,而是为了让消费者自己来讲服自己。

 

像消费者购买产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购买理由。消费者的购买理由有很多种:

 

  • 有的人看见产品包装特别漂亮,如化装品,就会购买。
  • 有的人看见产品销量特别好,就会购买。
  • 有的人觉得产品卖点感动了他,就会购买。
  • 有的人看到你的产品都是发顺丰,物流特别快,就会选择你。
  • 有的人看见同事买了这款手机,他也想买这款手机。
  • 有的人觉得你的店铺整体装修特别有感觉,就愿意进去看看。
  • 有的人觉得模特长得美,希望自己1样美,买了试试。
  • 有的人觉得你的客服很逗比,聊得很开心,就买。
  • 隔壁的老王说用了你的产品效果很好,给了链接就买。
  • 你的品牌知名度很高,消费者觉得你有品牌,愿意买。

……

 

每一个人购买某种产品,都是取得或少的1…N个说服心理的影响。

 

在营销上,要让消费者说服自己,也就是要给消费者1个购买理由。

 

如很多美食的销售文案是告知你“减肥前要大吃1顿来犒劳自己,才有力气来减肥”。

 

如培训行业的销售文案“小王经过3个月的培训,找不到了月薪两万的工作,遭到领导的欣赏,加薪升值”。

 

这些都是给了消费者购买理由。

 

可能消费者的核心购买理由就只有几种,由于产品、由于品牌等等。

 

但是如果1个店铺,能够把消费者各个方面的购买理由都做到极致,那末消费者还不会说服自己来买吗?答案是肯定会买。

 

如我们看到的淘宝店,当1个消费者搜索相干关键词,你的排名在前面,然后他点击产品进入页面后你展现了几点东西:信誉高、店铺动态评分高、产品是你需要、卖点感动你的痛点、产品描写专业、销量高、用户评价好、还有各种赠品、限时打折等活动、包邮、运费险等,你看到这类的,你绝大部人人群会选择。

 

这次消费者心理学1共讲了15点,希望大家好好浏览这15点,然后把根据本身企业和产品的情况,去想相应的营销策略。

 

最后,我分享两句话:

 

第1,人们关注的是他自己或与他相干,对外界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不关心的。

 

第2,1切营销的条件都是基于“好产品”。

 

———— / END / ————

作者:缪丽伟

 
标签: 消费者心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