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2-02-26 网络分享0
核心提示:【#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乐学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

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乐学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命名步骤:

  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2.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3.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氯酸钾热分解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XX氢分解

  (4)、电解水

  (5)、XX汞热分解

  (6)、浓XX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XX钠与水反应

  (10)、过XX钠与二XX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通电=2H2↑+O2↑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XX锰):2KClO3=MnO2△=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nO2=2H2O+O2↑

  加热XX汞:2HgO=△=2Hg+O2↑

4.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XX物都是酸性XX物

  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XXXX物或XX氢XX物

  4.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5.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失电子能力一定弱

  6.非金属元素原子XX性较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8.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9.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10.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11.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12.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氧分子

  1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4.反应热ΔH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快慢有关

  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16.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有电荷

  17.向一定温度下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g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不变,硫酸铜变为CuSO4·5H2O,其质量大于W×250/160g

5.高三下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XX物的水化物——氢XX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XX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XX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XX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XX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