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2022-03-08 网络分享0
核心提示:【#初二# 导语】物理,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痛的学科。下面是©乐学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

#初二# 导语】物理,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痛的学科。下面是©乐学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三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倒正放缩虚实像距应用

  u>2f倒立缩小实像f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

  f2f投影仪、幻灯机

  u=f无像

  u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凸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像是倒立的)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篇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听觉频率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图3)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

  图2图3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名词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原理

  凸透镜成像

  u>2f

  f<u<2f

  u<f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透镜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

  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其他内容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

  (5)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原因: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原因: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正)

  明视距离:25cm近点:10cm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4、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篇三】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测试

  §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动具有一定的。

  2.猫头鹰和鼠的夜出昼伏是对环境中的反应;向日葵向太阳是对的反应;茎的背地生长是对的反应;捕蝇草捕猎物是对的反应。

  3.探究含羞草的反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能对(光线、声音、振动、碰触)作出反应,它的最敏感的部位在。植物的常见感应性有、、、、等等。

  4.植物对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叫植物的向性。植物的向性主要有向光性、向地性、背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这些向性分别是植物对哪些因素作出的反应?、、

  、、、。

  5.用植物的向性知识解释下列想象:

  ①朵朵葵花向太阳:性(对作出的反应)

  ②含羞草的叶片收缩:性(对作出的反应)

  ③捕蝇草捕蝇:性(对作出的反应)

  6.分组实验:植物的向性(探究根对地球引力的反应)

  (1)实验中将4粒种子指向4个不同的方向,原因是:这样布置当种子萌发时,不同。

  (2)植物的种子萌发后,根向下生长,这是植物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此外,我们还发现胚芽出来后,并不是直立生长,而是弯向生长,这是植物的向性。

  §3-2神奇的激素

  1.达尔文的向光性探究实验:(看图填写)

  A图表明胚芽受到单侧光照射时,

  会。

  B图表明如果切去胚芽部分,发现胚芽

  C图中将胚芽的尖端用一个的锡箔小帽罩起来,发现胚芽。

  D如果胚芽的基部用锡箔包起来,发现胚芽。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我们可以大胆推想在的照射下,胚芽的部分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且这种物质会对产生影响。

  2.温特的实验:

  A组实验中a琼脂接触过胚芽的,发现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的生长。

  B组实验中b琼脂接触过胚芽的尖端,发现这个胚芽。

  温特做B组实验对A组来讲,可起到作用,以排除的干扰;

  此实验表明,胚芽的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的生长。

  3.荷兰科学家等人,最后分离出植物尖端部分含有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取名为。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等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物质。这些对植物活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统称为。

  4.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

  、。当生长素浓度过大时,会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

  5.现在科学家知道,当照射植物时,使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分布,背光侧生长素要(多或少),所以背光侧生长(快或慢),导致植物生长。

  6.人体血液中的叫做血糖。人体正常的血糖值为。人体血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类物质。

  7.读右边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图:

  (1)X代表人体正常的血糖,其数值应为;A代表人体血糖正常血糖值,在C处发生的变化是,导致在E处的变化是;B代表体内血糖正常血糖值,在D处发生的变化是,导致在F处的变化是。

  (2)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病。

  8.内分泌腺是(有或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分泌的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通过循环运送到人体各处。序号内分腺名称

  分泌的激素

  主要作用A能控制人的B促进,提高C加快,扩张D促进人体吸收的EF

  促进,

  激发和维持。

  9.读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布图并填表:

  10.填表: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疾病:疾病分析对应疾病的产生的原因1侏儒症2巨人症3肢端肥大症4糖尿病5呆小症6甲亢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乐学笔记为您整理的《初三期中测试上册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 初二下册期末测试要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末测试要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
    【导语】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
  • 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初二#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乐学笔记为您整理的《初二下册期中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 初二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历史)
    初二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语文 数学 英语
    【#初二# 导语】知识点是指人们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所掌握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原理和技能。它是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乐学笔记致力于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易懂的知识点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在©乐学笔记上
  • 初三下册期末考试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下册期末考试重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
    【#初三# 导语】学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它带来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它们,就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轻松和快乐。因此,我邀请大家一起探索学习的世界,共同享受这份乐趣。®乐学笔记搜集的《初三
  • 初三期末上册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初三期末上册知识点(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初三#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
  • 七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017
    一、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1、太阳的周围有八大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算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练习册p1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km,在天文学上通常把这个距离称为1个天文单位。练习册p13、月
  • 科学下册练习册7年级答案
    一、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1、太阳的周围有八大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算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练习册p1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8km,在天文学上通常把这个距离称为1个天文单位。练习册p13、月
  • 初二物理电压 电阻知识点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电压 电阻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二考试网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
  • 2014年初二年级物理知识点温习
    ©乐学网为大家整理的XXXXX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初二考试网【知识点的认识】(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知识点的认识】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两种:(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