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2019-11-12 91运营0
核心提示:上周MarketingWeek报导了1条小新闻,虽然被大多数营销人所疏忽,在我们看来其实应当是个营销圈的小小里程碑事件。这条新闻的标题是《阿迪达斯:我们在数字营销领域进行了过度投放》。姑且称之为:“阿迪达斯的自白”(Adidas’s confession)吧。那这条

a123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上周MarketingWeek报导了1条小新闻,虽然被大多数营销人所疏忽,在我们看来其实应当是个营销圈的小小里程碑事件。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阿迪达斯:我们在数字营销领域进行了过度投放》。

姑且称之为:“阿迪达斯的自白”(Adidas’s confession)吧。

a215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那这条新闻到底说了甚么?

阿迪达斯的全球媒介总监 Simon Peel表示:过去这些年,阿迪过度投资了数字和效果(digital & performance)渠道,进而牺牲了品牌建设

文中还提供了异常精确的数字:77%的预算在效果,23%在品牌。

“过度投资”这个词听上去好像不太严重。但你要知道,阿迪达斯每一年在营销上的预算投放大概将近20亿欧元左右,就算只是错配20%,这也是30亿人民币买的教训。

那所谓的「数字和效果渠道」究竟是指啥呢?

翻译1下,本质上,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两条标准:

①投资可以监测的  >>  不可以监测的

②投资直接产生转化的  >>  不能直接产生转化的

也就是说,阿迪把大把的预算砸在了信息流、SEO/SEM、电商广告这样的渠道,这些渠道可监测,乃至能按CPA乃至CPS(购买)付费,ROI吹糠见米。

而传统的户外、电视、广播、报纸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更成心思的是,文中提到,阿迪过去几年1直援用的是1种叫做“最后点击”的归因模型(Last Click attribution)。

这类模型就把“务实主义”发挥到极致 —— 顾名思义,不管之前消费者看过点过量少其他品牌信息,这个模型会把转化的功劳全部归因于最购买前的后1次点击。

看到这里你应当恍然大悟:

a313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很明显,这背背了最基本的营销常识:

效果转化并不是无源之水,这个源头就是“品牌建设”。

从任何消费者决策旅程或基本的漏斗模型中,我们都能看到,没有源头的认知与兴趣,就没有终究的转化与购买。援用1位数字广告资深从业者的数据:

事实上,用户1般要经过20多个广告点击才能做出购买的行动。各种展现方式包括搜索,社交,邮件,异型广告或电视广告。

Benedict Hayes

a412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就犹如农民种稻1样:

收割稻子就是效果/转化;而播种、施肥、浇水,都是品牌活动。收稻子,固然开心。但你不可能不播种,只收稻子。难不成期待稻子从空气中长出来?

所以,相信有个更大的疑问在你脑中显现了:

阿迪达斯真的就那末蠢?为何那末不重视品牌?

1个如此成熟的全球品牌,具有完备的营销体系和上百亿的预算。。。他们怎样就会疏忽这么重要的营销常识呢?

其实对大多数甲方而言:

坚持做“品牌建设”,真的特别难。

这里从3个方面展开讲讲:

理解之难:品牌建设到底在建设甚么?

品牌是1个模糊术语,其定义太多太杂,这致使大家其实容易鸡同鸭讲,更增加了相互沟通和推动的难度。

斟酌以下场景:

老王开了家饭店,找设计师做了个logo,这是做品牌么?
饭店开起来后,老王为了分散,投了本地公众号,这是做品牌么?老王请亲朋好友来吃饭,然后口碑推荐更多人,这是品牌么?
老王约请到10大名厨加入公司,这是做品牌么?

老王模仿海底捞,把服务做得远近闻名,这是做品牌么?

从企业价值的宏观的视角动身,这里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做品牌。但如果从不同职能的个体动身,各自就有各自的偏见。

建立起立体的思惟,永久不要1想到“做品牌”,就联想到苹果或耐克做的广告,或写1句充满创意的slogan。

做品牌究竟是做甚么,我们答案是,做品牌就是构建品牌的深度和广度。所谓“心智显著性”,实际上也就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组合。

a511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深度可以看作是1个纵轴,从最浅显的辨认和记忆,到许诺和背书,再到情感价值、意味价值的层面,越往上扎的越深。

而广度可以看作是横轴,任何品牌都应当关注自己如何更全面的覆盖自己的品类用户(category user)。

上面的老王,可以看见他有的时候是在做深度,有的时候也是在做广度,这与他从事的事业和资源有直接关系。

为了帮你更系统的理解这个立体定义,我们就以阿迪达斯的短时间主义来做个反面教材:

①过度投资数字和效果渠道,局限了品牌心智的广度覆盖。

虽然数字广告近几年爆炸式发展,但人们上班、下班,听音乐看电视的场景历来没有消失。如果过度寻求投放roi高和数据监测,那更多的电视、户外、报纸、音频等渠道就容易被选择性忽视、谢绝。

对成熟品牌,这实际上是画地为牢,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品牌暴光和触达。

a69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②高ROI的效果猛药,消耗了品牌心智的“深度”

为何会存在ROI高的媒体呢?

1是,由于总会存在漏斗底部的消费者,他们需求匹配、购买意愿高。比如,在搜索引擎主动搜索品牌名称的人群,所以SEO的ROI自然也高。

2是,由于品牌为了保持住这样的ROI,就必定打折促销。当轻易的促销变成了常态,消费者就不会再以正常价格消费,也就成了所谓的“价格敏感用户”。

换句话说,严重削减了品牌溢价。对大品牌,消费者本来1种仰视的心态也荡然无存。

你可以想象得到,品牌建设的终纵目的,毫无疑问应当是构建1个矩形,使得品牌在人们的心智中既广又深,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对其有足够强的记忆和依赖。

a78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回想1下各种品牌资产排行榜,前几名的品牌如苹果、可口可乐、迪士尼、华为,莫不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的很好,具有真正强大的品牌资产。

阿迪达斯也是如此成熟和巨大的全球品牌,现在你更加理解,它过去那末做对品牌资产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履行之难:品牌建设如何下手?

品牌建设的第2大难处在于:虽然我们知道品牌建设很重要,但甚么时机进行怎样的品牌建设?没有准确的反馈,如何知道做的对不对呢?

最不负责的回答是:看情况。

但其实最负责的回答也是:看情况。

看情况,实际上是考验的是品牌操盘者的底层分析能力。有了分析能力,才有了履行的自信。

通常来讲,分析的出发点在两个最基本面的问题:

阶段和品类。

阶段,更多是从企业角度看决策时机,决定了企业负责人如何去做品牌投放决策、如何划分主次。

1个刚上线的互联网产品,达成PMF的时间,就决定了品牌进行引流投放的重要性和时间。(后续的几篇会讲1个接触到的案例)

1个快消品的研发早期,起个好名字可能就是品牌策略的重心,而定义品牌价值观可能就不是这个阶段该重点斟酌的。

而品类,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模式、触媒习惯等共性,也决定了产品/解决方案的价值构成。

以网红带货举个例子:

带货的成功率本质上就是成交的可能性,而成交的可能性实际取决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vs 实际价格:

a87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1个美妆时尚网红,如果带货阿迪达斯新出的鞋子就非常容易。由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中,除鞋子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外,鞋子的设计价值、阿迪达斯这个品牌所带来的时尚优越感(品牌社交价值)能够迅速使得感知价值超出定价,就算卖1399,也极可能被1抢而空。

a95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乃至如果这块鞋子是该品牌独有,比如椰子鞋,那末设计价值就与品牌价值融为1体,更加支持品牌的感知价值和带货可能。

但如果是带1款小众的护肤产品,那可能初创品牌所提供的感知价值就非常低。此时更加需要KOL个人的背书,来帮助提升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而且就算这样,这款产品也不能定的太贵,100多块钱比较适合。

上面这样的基本分析,能帮助企业构建好自己产品价值的重心,也是企业去做好投放的第1步。

另外,履行之难,常常也与理解透彻与否有关。

例如,该投效果还是该投品牌。阿迪达斯仿佛告知你,效果广告不宜投的太多,品牌应当重视起来。

但我们真的要拘泥于概念么?

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效果”和“品牌”广告。

比如,工作日的中午,小白领不知道该吃甚么。如果在商场的电梯横幅上看到了1条广告“麦当劳奢华午市套餐”,这个时候你去不去吃?就算你不去吃,会不会有人因此去吃呢?

虽然我们没法说具体转化是多少、这则投放起到多少的作用。但品牌人员应当清楚的相信,对的人群、对的需求、对的信息,就是会产生对的结果。

这样没法监测的品牌广告,其实能带来“效果”。

a105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再比如,1个女生在微博上刷到雅诗兰黛小黑瓶的广告。左下角的购买按钮直连天猫,我们可以说它是1条数字 & 效果广告。

但是,常识告知我们99%的受众其实不会点击,它起到的更多是1次告知、1次记忆强化的作用。

看上去是转化为目的的效果投放,其实更多起到的是品牌的心智广度作用。

再极端1点分析,就算是做大促,如果平时控价严格、挑准时机节点构成稳定的心智,大品牌打5折也不会严重损失品牌溢价、造成过量敏感用户。今年雅诗兰黛在双101预售第1,本身就是品牌影响力变现的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对用户心智、对品牌增长的客观规律,理解愈透彻,其实履行愈果决。

 

坚守之难:内外部的多重窘境

品牌建设的第3大难处,在于坚守:

外部诱惑有很多。

比如客观的渠道和媒体红利。15年的微博,16年的微信,17年的小红书,18年的抖音,19年的直播。所有的渠道红利在迅速突起之初,都多多少少以“能带货”为自豪自豪。

a1110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这个词让人着迷

以直播为例,当我们的客户在做直播时,常常都会赞叹其超高的ROI。最近就连汽车在直播上卖出几千万、上亿都已不足为奇。

试问哪一个甲方不动心?危险常常出现在你收割完第1、2波,打算继续收割的那个贪心的时刻上。

再比如圈内不断兴起迭代的各类概念,17年是品效合1,18年是增长裂变,19年是私域流量,新名词突起背后实际上是对营销决策者注意力的吸引,爆红的术语总是在暗示我们可以“放短线钓大鱼”。更不用说,新老BAT巨头利用其强大的数据能力、包装能力、PR能力,将他们的1套方法论灌输给你。

新媒体、新概念、新平台,想告知你的东西太多,这些外部诱惑都能将你从甚么“营销的常识”or“长时间主义”上拉下马来。

企业内部的挑战更加严峻。

品牌经理人的人性弱点:企业的目的是长时间获得利润,而品牌负责人的任期可能决定了,他的利益是短时间获得升职加薪。

但更麻烦的不是经理人,个人的短视可以依托强大的领导者来纠偏。而大企业整体的短视,常常会伴随着组织扩大,而必定产生。

在阿迪达斯的这次自白中,其实也提到了这个关键因素 ——

“We had a problem that we were focusing on the wrong metrics, the short-term, because we have fiduciary responsibility to shareholders.”

翻译过来是“我们毛病的短时间主义是由于我们必须对股东利润负责”。

你看,企业的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利润),但是股东的利润却会致使极真个短时间主义,自上而下蔓延自全部公司。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完全说是领导者出了问题,而是制度/文化出了问题。

这方面固然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国外的亚马逊,比如国内的阿里。

我在1篇报导里看到过阿里在企业文化层面的自我改革(阿里的有用和无用),印象深入:当企业还没有成长为巨无霸时,领导人凭仗个人远见,开始积极的带领全员“务虚”,专门请外部顾问来构建企业文化,纳入KPI考核,即便这与当时销售事迹的KPI相冲突。

a124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结果是,我们前段时间就看到了他们最新的企业价值观,第1条赫然写着:客户第1、员工第2、股东第3。组织能力之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极真个务虚,某种程度上是极度的务实。

可以说,把企业做大做强靠领导者的远见卓识,而让企业基业长青则可能要靠能容纳长时间主义的制度和文化。

最后,你可以带走的观点

总结1下,本文希望从阿迪达斯的自白事件,给到更多品牌营销人1些启发:

  • 当你更深入的理解商业规律,就更容易理解品牌更像是投资,而非本钱。更不应当将其与“务虚”挂上钩子。
  • 理解建设品牌,实际上也分建设心智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目的皆不同。最好的品牌两点做的都很好。
  • 根据本身的品类规律、企业阶段去计划投资在品牌和转化上的预算,知道自己的品牌到底需要构建何种价值。
  • 企业中层学会谢绝诱惑、谢绝造词,企业高层晓得构建制度和文化,让企业基业长青。

思辩是不会停止的:

关于短时间 vs 长时间,效果 vs 品牌,销售 vs 品牌,数字 vs 传统,带货 vs 创意等等观点的辩论延续已久,而且将继续延续下去,网上乃至有人整理了1个辩论对比表。

a133 Adidas花30亿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来自Twitter @Martin Weigel)

我们的观点是:

没有绝对,但 —— 有些事就是比别的事儿,更有挑战、更难看到结果、更反人性,更难!

做品牌自然是其中之1。幸而这条路上,你可以聪明的选择更适合的火伴,选择更清晰的1面镜子,不用孤军奋战。

当下的中国正面临着千百年未遇的新消费、新品牌机会,我们深信未来会诞生中国自己的苹果、NIKE、迪士尼。

请相信,坚持去做那些更难、更长时间的事情,总会取得更好的回报。

-END-
作者:李怡来源:System 2

 

 
标签: Adidas 品牌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