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以为PM就是市场竞争的胜负手

   2015-11-16 0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了多年新闻APP,现在彻底放弃且不看好这个玩意了。终究是新闻APP靠运营和产品是很难起来的。先说下新闻这个

那些年,我以为PM就是市场竞争的胜负手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了多年新闻APP,现在彻底放弃且不看好这个玩意了。终究是新闻APP靠运营和产品是很难起来的。

        先说下新闻这个行业。新闻是一个相对古老成熟的行业,从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发布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新闻已经非常成熟和常态了,就像筷子,你怎么变也变不出花来。所以从形态上去看,新闻本身不会再什么创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的新闻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原因。

        而同时,信息如此发达的今日,已经不会再有什么独家新闻了,微博、微信、贴吧、论坛新闻早已无处不在。所以无论是内容/运营或是产品,都不可能拉开战略性的差距。

        毫无疑问的是,用户都有获取新资讯的需求。那么,如果要在市场上来开差距,该怎么办呢?

        在2011-12的时候,网易新闻APP凭借其优秀的体验,赢得不少口碑。但是突然一天,产品体验不好的搜狐新闻却站出来说,我们装机1000W了。我们都还没回过神的时候,今日头条杀出来了,紧接着搜狐装机就过亿了。

        体验不好的产品装机千万,默默无闻的新品又异军突起。这是究竟是什么鬼!

        那些年,我以为PM就是市场竞争的胜负手

         

        搜狐新闻2.0版本,特点还停留在早晚报上。再看现在的搜狐新闻,对比下就能看出当时这个APP其实很不完整,我们甚至觉得它不足作为竞品,直到看到他们千万用户的PR。

        普遍看法是新闻胜在内容,有人还列举了各家新闻在内容上的优胜点。但是如上面所看到的搜狐新闻2.0,11-12年间在各家刚刚起步也就百万用户的时候,就已拥有搜狐达到千万。这千万用户是因为搜狐新闻胜在了内容么。

        很为网易新闻感到遗憾,最初的网易新闻APP(11年时),无论是产品体验、用户口碑、实际用户用量都是新闻市场的老大(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网易新闻的使用

        体验最好,可在市场上也就是只是老4、老5)。但很快就被当并不完整的搜狐新闻超过、被今日头条超过、被腾讯新闻超过,甚至连凤凰新闻APP也开始威胁网易的地位。

        我们先细聊下新闻内容

        毫无疑问的是,内容是新闻的核心(废话,看新闻不就是看内容吗)。但是胜负手,决定谁是老大的竞争点并不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

        宏观上,是因为中国新闻体质上的原因。做过新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中国的新闻严重的受到政府管控和干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时事政治、甚至一些突发事件)是完全掌控在以中新网为代表的几个国家新闻网站手里,所有的新闻网站只能转载这些网站发出的新闻,不能独立采访编稿。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全中国所有的新闻网站都一样!一字不差的一模一样!

        另一方面,从市场上看

        1.各家在内容/团队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距

        新闻网站一般都没有记者(娱乐新闻除外),不会自己采编新闻。编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网上发现新闻,可是每天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就是那么多....

        所以编辑们会追求新闻的及时性,一定要比竞品的更新速度快,第一时间把要闻Push给用户哪怕只快一秒钟。我很敬佩他们这种职业精神。但是如果真有什么突发

        事件,所有网站的编辑都会立即监控到,立刻编辑推送内容。谁又会比谁慢多少呢?暂且不说编辑手快手慢个几分、几秒的差距是否会实际影响到用户。就看用户接受消息的快慢,网络速度、推送队列的顺序都是关键原因......

        对于无论是行业标准、还是人员素质很成熟的新闻行业来说。一个老道的主编,带上一批三班倒的小编,再辅以若干特邀作家,就是一个黄金舰队。

        2.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极易被满足,他们对内容不敏感

        什么是大多数用户,全国二三四线城市上千万、上亿的用户就是大多数用户。不知道新闻管控是否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新闻对他们来说就是新鲜事、就是趣闻、就是打发时间。他们不在乎文章是否客观、是否出自专栏名家、甚至是否真实他们也不关心。无论是编辑精心筛选的新闻、机器算法推荐的新闻,还是名家特约的毒辣热评,在这些大多数用户看来,不过就是另一条趣闻,另一件新鲜事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类新闻的点击量最高,为什么新闻推荐APP里热门推荐最多就是这些,这就为什么小的新闻站点的推荐永远是@ ¥ ! % ! !。什么是社会类新闻:打砸抢、黄赌毒。

        对内容/体验敏感只有一线城市的高精尖进步青年,但这部分人有多少呢,哪怕你凭借你犀利的内容把这部分用户全部收到手里,对市场份额又能有多大的提升呢?

        在12年底的时候,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我身边(在北京)的朋友全都是用网易新闻。但是实际上从我们的数据监测系统上看,搜狐就是老大,日活就是网易的5倍(对不起网易又躺枪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个性化推荐。

        今日头条的异军突起让所有都觉得是人家的算法厉害,算法推荐才是新闻的未来。所有的新闻网站都在搞个性化推荐,产品经理更是大肆鼓吹。当然了,这对对新闻产品经理来说这绝B是个刷存在感的好机会(终于有武器可以和编辑一争高下啦)

        不得不说的是,个性化推荐对高层、投资人是一个绝好的故事。

        其实早在今日头条上线之前,我们就确立了下一版本以个性化推荐作为核心,只是今日头条比我们先上线。选择个性化推荐的本质原因并不是我们PM多有先见之名,只是因为老东家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用这个好故事可以向老大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已。在此之前我们一个手机端研发都没有,APP全是靠东软(东软是啥?自己搜吧)

        虽然这是一个好故事,但是毕竟新闻在公司地位低下,只争取少量的一些资源而已。但无论如何咱有人了,而我们成果也很显著---在推荐算法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新闻效率。人均新闻阅读量翻了一倍(我觉得这和我们只有个位数的编辑有关,据说网易编辑是200人)!从最初的人均9篇新闻变成18篇!新闻点击率也提升到了8%左右提升到12%。同期今日头条人居阅读新闻在28左右,点击率20%多。

        如此看来,我们的实力基本达到了今日头条的三分之二吧。那用户量怎么也得人家的一半吧?可真相是我们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头条的日活是我们的10倍以上!!!

        说到这里,大家还觉得内容是胜负的关键么?当然,内容还是要不断地去提升优化,毕竟新闻APP看的就是内容。

        搜狐新闻的故事

        对于像新闻这样,用户需求明确、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品形态成熟的产品来说,到底什么是拉开市场差距的关键呢?是渠道。在2011-12年的时候,渠道,对于新闻APP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在2011年-2012年间,最火的产品是什么?没错,是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所有的大佬都想参一脚。

        岳某某,当时搜狐的广州分舵主。受命与南方的手机大厂子们商谈搜狐微博的手机预装事宜。但小岳岳很苦恼,因为那个时候所有微博都想预装,一个微博应用的预装价格被炒得很高。而无意间发现的是,新闻预装的价格很便宜,因为所有人都在抢微博,而没有一个新闻APP做预装!据说,那个时候,搜狐新闻陆陆续续预装了1亿台。等所有机子面世,搜狐新闻用户量按30%的激活率算,也是3000万。所以差不半年后,随着手机的陆续面世,很快搜狐新闻便千万用户了。

        搜狐尝了甜头,之后又不断加大渠道上的投入,刷榜、市场买量、换量。根据后台监测,搜狐的每日新增用户在22W以上。后来根据各种观测,20W左右应该就是一个新闻产品日激活的极限了,只有三款新闻APP到达过这个水平,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另一个先不说,大家先自己猜下。

        同期,今日头条诞生了。当时今日头条公司同期推出了多款产品,除了今日头条、还有内涵段子等APP。打算是哪款数据好就集中公司资源去推。而新闻APP的市场需求更明确,该产品数据更好。虽然今日头条当时的具体数字不清楚,但当时我们的APP在没有买任何量,自然增长时,日活率是20%,这样的数据详细可以击倒大多数类别的产品。

        P.S.后来我们醒悟过来,开始搞量后,虽然日活率降了一半,但是日活用户翻了10倍

        搜狐新闻是新闻APP里第一个开始做量的APP,所以他成了第一。今日头条是第二个,虽然钱没搜狐多,但他也弯道超车进入3甲。

        前段时间,突然有一个叫一点资讯的APP说他们日活千万了(什么鬼,怎么一夜之间名不见经传的APP都日活千万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为什么了,没错,一点资讯接受了小米的战略投资,成为了MIUI的预装新闻应用!

        懂了吧?对于用户需求明确、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跑马圈地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有了这段经历,让我对于“时间窗口”“跑马圈地”开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产品是一个水池

        产品就是一个水池,渠道就像是水源,他会源源不断地往水池里灌水。而能装多少水就取决于池子的深度(最终总容量)和池壁的强度(会不会漏水)。

        现在新闻APP市场,真正的老大是谁?不是搜狐、不是今日头条、更不是网易。

        是腾讯新闻---中国第一大用户渠道的腾讯的新闻

        根据后台数据的检测(老东家这个确实厉害,可惜离职了再也没法用了甚是遗憾),腾讯新闻日活在2000W左右,其他的无论搜狐、头条1000W就是他们无法突破的天花板。

        13年的时候,搜狐新闻日活千万了,是第二名的两倍,单明显增长乏力了,在1400W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回落,最低曾回落到千万以下。腾讯新闻那时开始发力,虽然总量不多,但是增长非常快且稳,我们预测腾讯迟早超过搜狐,毕竟微信和QQ的能力太强了。

        很快,14年的时候,腾讯超车所有新闻APP,以2000W的日活位居老大,这应该就是极限了。

        为什么腾讯可以做到2000W日活,其他的也就停止在了1000W左右。除开腾讯或许有其他渠道触及不到的5、6线城市用户外,产品本身的容量就很重要了。

        老雕出过一本书叫做《MBA教不了你的创富课》,咋一看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学的书名,但实际还是很多干货的,值得一读。借用里面的一个例子,海鲜酒楼和肯德基。

        海鲜酒楼,就是贵。就是要装修奢华,食材都是顶级鲍鱼鱼翅,酒水都是XO、茅台。圈定的就金字塔尖的人。虽然人流量不大,但是凭借高额客单价,也有不错的利润。特点很明显:奢华,有面儿,我只接待富贵之人。

        肯德基,谁都可以吃,10岁的小孩可以吃,2、30岁的年轻可以吃,5、60岁的大爷大妈也能吃。所以肯德基的特点是什么呢?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肯德基做的是流量生意,它的目标是要迎合更多的人的口味,所以不能有任何口味的偏好。于是我们发现肯德基其实是万能的,虽然没有特点,但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吃。

        一但你有了特点(试想下肯德基走印度咖喱风会是怎样)迎合了一部分人,那就必定会失去另一部分人,做不到最大流量,低客单价的结果就是亏损。

        所以产品也是一样,市面上的各家新闻,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模糊的形象定位。但是腾讯新闻呢?相信是无感吧。腾讯新闻就是没有特点,就是最最最普通的新闻。就连交互上,腾讯新闻也是唯一一家从来没有使用过左侧抽屉方式的新闻APP。他们的产品目标一直都是从1-6线所有的人都会用,都能明白。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的容纳更多的用户,腾讯新闻这个水池的容量就是2000W。

        所以,当你的用户是全国人民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那些年,我以为PM就是市场竞争的胜负手

        腾讯新闻各个版本的截图。对比市面上的各家,无论哪个版本,都很“普通”,对吧。

        写在最后

        其实一个产品的成功,从来都是各个团队合作的结果,产品、技术、运营、市场、渠道。缺一不可,只是各个岗位的分量不一样罢了。

        对于PM而言,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市场。到底什么是这个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点,我在这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

        如果是一个新领域,用户需求还没被充分挖掘,那么我们就深入研究用户需求(这是大多数人认为的PM该做的事,但对大多数的产品来说,这并不是影响竞争的点)。竞争点是流程和效率,那我们就去研究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如果竞争点在运营,那我们就为运营助力,提供高效的运营工具、数据监测工具。如果重心在渠道....那....那我们就多提供点渠道包给BD吧....

        认清自己,别总觉得自己是乔布斯,要改变世界。大多数情况下,PM也就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初级阶段的时候,就好好做好自己的工具,争取将来升级到有机会做决策,别老为了写周报和刷存在感就瞎整,不添乱也是一种本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特别喜欢和人讨论产品!可以关注我,大家交流

        作者:KHanZhao

        微信公众号:iKHanZhao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学笔记(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前字节/腾讯PM:做了5年面试官,一文讲透99.9%的人是怎么被淘汰的
    前字节/腾讯PM:做了5年面试官,一文讲透99.9%
    金三银四,大家找工作的高峰期,今天早上我刚面试完从我毕业工作后,当面试官后面的第300人(从我工作第二年,在腾讯第一次面实习生开始,我就有简单记录每一次面试,今天突然发现,第300个了。正好最近很多人在约我咨询跳槽、面试的事情,索性写一篇汇总文章
  • 没有实现PMF之前,追求增长黑客没有任何意义
    产品契合市场(PMF)是产品第1阶段,也是推动产品与用户关系相互作用的杠杆,在此阶段未达成之前,任何的运营动作都将过剩。因此不了解PMF的创业者或产品经理,把产品强行投入市场运营,就是在1个毛病的基础上叠加损失。01产品契合市场产品契合市场(PMF)的
  • 小米PM:哪些套路,让我看穿你是初级PM?
    标题使用了《影响力》1书中的“权威”的方法。通过标志性的事物来取得权威,比如大厂产品经理,就意味着1定的权威。这段时间我在学习影响力工具和内容运营的套路,Anyway,可跳过这段简单的说明。在生活当中,总会遇上老司机和新司机,作为1名路人,对待新老
    10-29 PM
  • 小白PM跟我来:一篇文章教你玩透“加载”
    本文对加载介绍了以下: What——甚么是“加载”;Why——为何要做“加载”;How——如何技术实现加载和加载在产品实现进程中的困难。1个小白PM,最常常接到的需求可能就是页面优化了。而处理“加载”,应当是每一个小白PM的必修课。领导说“这个页面出来太慢
    10-12 加载
  • 小白PM跟我来:一篇文章教你玩透“加载”
    小白PM跟我来:一篇文章教你玩透“加载”
    1个小白PM,最常常接到的需求可能就是页面优化了。而处理“加载”,应当是每一个小白PM的必修课。领导说“这个页面出来太慢了”,用户说“我点击这个按钮怎样没反应啊”,他们究竟是甚么意思呢?需求评审时候,你说我要加个加载,却被技术团队,交互团队猛喷
    07-25 加载
  • 上线前,活动PM需要回答的10个问题
    上线前,活动PM需要回答的10个问题
    运营活动是短时间提升产品关键指标的重要武器,且不说每一年的618、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带来了多少的GMV,单是前阵子刷爆朋友圈的新世相内容付费活动都成功地引爆了全行业的关注,虽然在某些细节上的处理让该活动饱受诟病,但其活动设计依然为业内
  • 前线 | PMCAFF上线外包大师:20万产品经理及运营,1000+资深研发专家,5000+实战方案
    前线 | PMCAFF上线外包大师:20万产品经理及运
    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产品社区PMCAFF宣布上线互联网解决方案平台“外包大师”,凭借着PMCAFF社区9年来积累的产品资源,外包大师能够覆盖90%常见的互联网产品开发,让零产品经验的团队也能用上高标准的产品。 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产品社区PMCAFF宣布上线互联
  • 知名产品社区PMCAFF完成A轮融资,发布全新企业服务
    知名产品社区PMCAFF完成A轮融资,发布全新企业
    2016 年 11 月 29 日,PMCAFF 宣布完成 A 轮融资,整体估值达 2 亿元,由沸点资本与启诚创投领头。在宣布完成 A 轮融资之后,PMCAFF 公布了他们内部实验半年已久的全新商业模式,外包大师。PMCAFF 是一个成立至今已经有 9 个年头的产品经理社区,是国内最大的
  • PM 周刊第 51 期 2016-11-22
    PM 周刊第 51 期 2016-11-22
    PM 周刊第 51 期——由Dean Zhang 整理发布,感谢内容贡献者 有为、污力中帝、Vincent 4J、Dean Zhang、Dean、IceskYsl主题:「腾讯发布」哪些行业将被颠覆为了能更好的传播产品经理精品文章,我们特意创建「PM 周刊」,将通过微信和邮件的形式推送给大家,每
    11-22 产品设计
  • 多数PM不愿意做后台产品?是因为没有后台产品设
    多数PM不愿意做后台产品,原因无外乎:没有成就感、收入低等。从公司的角度而言,许多管理层都认为后台系统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因此不愿意在后台系统上投入研发资源,也就导致做后台的PM更难升职加薪。以下几个原则能帮助PM建立成就感并获得领导的认可,增加
    11-10 产品设计